——读郭家齐同志的《人杰地灵》和《将星灿烂》
当代很多人知晓红安是全国第一将军县;知晓这里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鄂豫皖苏区的创建地,是红四方面军等三支红军主力的诞生地;知晓这里曾走出两位国家主席和295位将领,这里在革命战争年代牺牲了14万英雄儿女……的确,这里是一片热土。
而我,作为生活、工作在这片土地上的红安人,耳闻目睹,总觉得光凭现有的历史的资料尚不能透彻地了解红安。毫不夸张地说,小小红安,堪称一部厚重深邃的大书,正史之外,尚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研究,譬如,当年在这面积仅只1795.6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为什么会发生诸多撼天动地的大事?数十万土生土长的农民当年为什么能那么广泛而热烈地接受和实践无产阶级革命理论?295位将领各自经历了怎样的成长、战斗历程?正史未曾记述的一些烈士们留下些什么,为什么在21世纪的今天这里还广泛流传当年的许多革命轶事?这块地方除了将星灿烂还有无光彩夺目的文化巨星?这许多问题深感困惑我多年。这次有幸读到郭家齐同志的两本书,一本是《人杰地灵——红安名人与大事聚焦》,一本是《将星灿烂——红安籍将领征战风云录》。读读想想,身不由己,一步步被其导入红安革命历史和精神的深处。
有道是,“文章最忌百家衣”,郭家齐同志的两本书言人之所未言,书里补写了红安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鲜为人知的人和事,进一步揭秘了红安。如书中所写三个红安人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关系,红安农民运动对全省农民运动的影响,革命处于低潮时红安人独创便衣队斗争形式,295位红安籍将领各自在哪些战役中如何指挥千军万马……书中还据实评价了那些因干革命早逝的将领,也为一些普通革命烈士客观定位等等。这诸多问题,正史是不可能详尽记述的,许多专家学者正在穷源溯流,而郭家齐同志却用翔实的史料一一作了回答。可以说,这两部书的内容进一步完善了红安籍将军的英雄形象,也是为那些史书遗漏的烈士英灵进行祭奠,书中大量鲜为人知的人和事,不仅补充了《红安县革命史》,丰富了红安红色文化,也为代代红安人提供了传统教育的新教材。
郭家齐同志的两本书,使人进一步理解红安,理解红安人。文章难得是精神,两本书中没有空话、套话,坚持时经事纬,贴近历史,贴近当年生活,主旨明晰。所记所叙皆真人、真事、真史、真话、真情感,反映了在那漫长而残酷的革命战争年代红安人特有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一要三不要”,即要革命,不要家,不要财,不要命。是“一图两不图”,图奉献,不图名,不图利。正是凭这种精神,无数革命先烈用他们血与泪铺成今天的幸福大道,他们燃起的战火硝烟锻铸了今天的朗朗日月。如今,血与火的历史已成过去。但历史从来是现实的教科书,如果说革命战争年代是红安精神赢得了红霞漫天,那么今天在建设红安的新时期,更要靠代代红安人发扬红安精神,才能在洒满烈士鲜血的土地上绘出锦绣宏图,以慰先烈在天之灵。
本书作者郭家齐同志,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收集编写红安革命史,除“文革”期间外,在革命史园地耕耘直到退休。他先后行程两万余里,走访老红军老干部156位,收集资料400余万字,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正是凭借丰富的红安革命史料,在职时曾主编了《红安县革命史》、《黄麻起义》、《红安革命歌谣选》等书。如今他已年过八旬,身体状况差,本该好好颐养天年,但他总认为仅凭一本《红安县革命史》并未写完红安革命,担心随着时空的变化,正史之外诸多感天动地的人和事将被湮没,那就愧对先烈,就对后代人欠下了债。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他退休20年仍不休不止地研究和撰写有关红安的革命历史和人物。读其文知其人,在当前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充斥社会的情况下,他缘何如此执着?归根到底,源于他对革命前辈无限的崇敬,源于他强烈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源于他一个老党员的良心,更源于他在身体力行地实践革命前辈“一图两不图”精神。
古人云:“言文而不得理,是天下无文也。”郭家齐同志文中之理,不仅对当代人进一步诠释了红安,更为后人深入研究红安打下了基础。
行文至此,话犹未了,谨以拙诗一首,以续抒万端感慨:
笔秃百支书乃成,
非人磨墨墨磨人。
万里求真填史阙,
毕生沥血写风云。
字落黄麻铜锣响,
文行华夏战马骋。
但求壮心旨宏远,
何须身后千载名。
(注:本文作者王辉淼同志写于是2012年10月,原标题:《以红安人的精神诠释红安红》——读郭家齐同志两本书稿。2015年12月10日,红安县党史办原主任郭家齐同志著《将星灿烂》和《人杰地灵》两书时,略有改动,并载于《将星灿烂》附录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