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依旧露深情

2017-08-14 17:24   张剑虹

作者:张剑虹

这是一个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记录认定的“中国创建(重建)红军主力部队最多的乡镇”和“中国拥有国家级、省级革命遗址最多的乡镇”。

这是一个有37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文化名镇!

她的名字叫七里坪!七里坪镇位于红安县北部,大别山南麓、鄂豫两省交界处,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特色小镇,红色旅游名镇,国定重点乡镇。

革命战争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七里人民前仆后继闹革命,不屈不挠求翻身。点燃了黄麻起义的烈火,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在这里创建,新四军第四支队在这里改编,《八月桂花遍地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送郎当红军》三支革命歌曲在这里唱响,郑位三、秦基伟、徐深吉等143位共和国将军和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从这里走出。大革命时期,全镇8万人中,就有4万多人参加了红军,登记在册的烈士有7500多人。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军,处处有遗迹,山山埋忠魂。

在水稻苖绿满田畈,栀子花香溢枝头的日子里,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踏访了七里坪镇。

随着参观的人流我们来到长胜街,长胜街曾是七里坪镇最古老、也最繁华的街道,这里有黄麻起义指挥部、红四方面军指挥部、苏维埃银行、经济公社、革命法庭、中西药局、合作饭堂等革命遗址遗迹,它浓缩了七里坪镇乃至整个大别山地区的革命历史。

在一处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建筑物前,我们和许多游客一起停下了脚步,这就是黄麻起义指挥部——建于元朝末年的文昌宫 。 五四运动后,文昌宫成了七里坪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阵地。一批痛恨腐朽黑暗旧制度、向往光明公平新社会的知识分子经常在这里聚集,“挥斥方遒,指点江山。”他们从旧政府手中夺取教育权,在文昌宫创办了黄安县第二高等小学,传播革命理论,培养革命人才。

1923年,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董必武在他亲手创办的武汉中学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黄安工作组,正在武汉求学的七里籍学生郑位三、戴克敏、戴季伦、戴季英、赵赐吾等人都是其中的骨干分子。他们响应董必武的号召,从武汉回到家乡,满怀理想、满怀激情到大山深处,到农户家中,宣传革命道理,唤醒农民群众,发展革命力量。出身地主的赵赐吾还一把火烧毁了自己家中全部田契、地契、房契,把土地和财产都分给农民,留下了毁家闹革命的佳话。

1925年秋天,以七里坪地区的共产党员为主,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黄安特别支部在文昌宫成立。从此,鄂豫皖地区的革命的烈火就从七里燃起,燃遍了黄安、麻城、燃遍了大别山!郑位三、戴克敏、徐朋人、陈定候、曹学楷、汪奠川、甘济时、赵赐吾、吴焕先、戴季英、戴季伦、郑行瑞、程昭续、程怀天等一大批七里籍的革命理想主义者怀着砸碎旧世界,建立新社会的理想成立农民协会,组建工农武装。戴克敏还明确提出了“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口号,农民运动在七里地区和整个黄麻大地风起云涌,到处都是扛着梭标、唱着歌谣,跟着共产党打土豪、分田地的农民。

正当贫苦农民扬眉吐气之时,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叛变了革命,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又向共产党人举起了屠刀。

太阳失去光芒,山河为之变色,倒水河呜咽回旋,七里坪四处悲歌。

敌人的屠刀吓倒了懦夫,但吓不倒英雄的七里人民!郑位三、戴克敏、吴焕先、陈定侯、戴季英等人怀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以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秘密重建黄安县委。并提出“以革命继续革命,以革命发展革命”的口号,继续领导农民自卫军和革命群众坚持斗争。

1927年8月,中共黄安县委在文昌宫召开紧急会议,郑位三向与会的共产党员传达了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省委指示,会议拟定了《中共黄安县委关于传达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省委关于武装暴动的指示报告》,通过了《中共黄安县委武装暴动计划》。

革命的烈火再次燃起,失色的大地又勃发生机。

熊家咀是七里坪大山深处一个秀丽的村庄,但是,由于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无情压迫,全村的贫苦农民都过着衣不终身、食不终口的生活。1927年9月16号,三百多名不甘忍受剥削压迫的农民在这个村共产党员程昭续、程怀天的带领下,举起长茅、大刀;扛着扁担、铁镐冲进了昔日只能低眉远望的大地主程瑞林的深宅大院,处决了程瑞林,打开粮仓分粮食,一举拉开了“九月暴动”的序幕。紧接着长冲、福德桥、古峰岭、阮家店、东岳庙、柳林河、七里坪工会也相继举行了暴动。很快,发端于熊家咀的“九月暴动”就在黄麻两县形成了燎原之势!

1927年11月3号,中共黄麻特委聚集文昌宫总结 “九月暴动”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当时的革命形势,讨论新的暴动计划,改组红安县委。11月11日,黄麻特委再次在文昌宫召开会议,决定举行武装暴动,夺取红安县城,并成立了黄麻暴动行动指挥部。1927年11月13日下午,以七里地区为主的黄安、麻城两万多农民在黄麻特委的领导下,从七里坪河滩出发,浩浩荡荡向黄安县城挺进。晚上10时开始攻城,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14日凌晨4点终于攻下了黄安县城,把土地革命的旗帜插上了古老的黄安城头,把黄麻人民对新生活的向往写在黄麻大地。起义农民成立了黄安县农民政府,曹学楷任黄安县农民政府主席,创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鄂东军设立了党代表,戴克敏任鄂东军党代表。这标志着在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成立之初,就实行“党指挥枪”的原则。鄂东军也成了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最初的来源和建军的起点。

黄麻起义是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起义的成功对推动鄂豫皖边界地区革命运动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但是,起义的成功却使敌人惊恐万状。 1927年12月5号夜晚,敌12军教导师闻清霖部从麻城宋埠出发,向黄安县城奔袭而来,在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后,次日凌晨4点,终因力量对比悬殊,解放21天的黄安城又落入敌手。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吴光浩、曹学楷、戴克敏、戴季英、汪奠川等人在七里闵家祠堂集合了72人,42支枪,转战到黄陂木兰山并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第七军。

部队退出了黄安,整个黄麻又被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七里坪镇更是一片腥风血雨!面对凶神恶煞的敌人和带血的屠刀,七里和整个黄麻地区没有一个革命者低下高贵的头颅,没有一个群众苟合求荣!因为他们心中有对共产党的坚定信仰,有对美好社会的执着追求!

“九月暴动”领导人之一、共产党员程怀天在敌人严刑拷打下威武不屈,斩钉截铁地怒喊道:“要杀就杀,要剐就剐,何必多费口舌”。敌人恼羞成怒,将其手脚钉在门板上,然后用刀砍断,凌迟处死。

“英雄秦绍勤,开膛剖肚在北门,宁愿自己死,不连累别人”。这是在七里坪镇流传至今的一首英雄赞美诗,说的是七里区委、区农协负责人,21岁的秦绍勤英勇就义的故事。

秦绍勤被敌人抓获后,受尽酷刑不屈服,他纵声说道:“我是革命者,一不怕死,二不流泪,怕死不革命,要我投降、招供,休想!”敌人气急败坏,命人将秦绍勤押到七里坪镇北门,钉在木板上,用机枪扫射,然后开肠剖肚。

七里区防务会宣传股长张南一被群众掩藏在夹墙之中,恼羞成怒的敌人找寻不着后将群众驱赶在村前一个个严刑逼问。听到敌人拷打群众,张南一毅然从藏身的夹墙中冲出来,大声喝斥敌人的暴行。敌人先是以高官厚禄相诱,被他一番痛斥,敌人又用酷刑拷打,他横眉冷对。敌人无计可施,竟残忍地用铁丝将张南一的肩胛骨和脚后跟穿在一起,押到七里坪的西门前,指着挖好的沙坑恶狠狠地说:“看你还革不革命?张南一大义凛然地回答:“老子生是革命人,死是革命鬼,再过20年,还是要革命!”惨无人道的敌人又割掉他的耳朵、鼻子。张南一痛得昏倒在地,但醒来后仍然愤怒地喊道:“老子还是要革命!”敌人又在残忍地割掉他的舌头后将他推到沙坑中活活埋葬!

在熊家咀村,有一棵枝繁叶茂,浓荫如盖的古槐,无论是狂风暴雨;还是雷劈、火烧,它都是那样挺拔向上,坚忍不拔,被群众称为“英雄树”。群众说,这棵“英雄树”就是程昭续烈士的英魂。在一次游击战中程昭续不幸被敌人俘虏,面对敌人的酷刑,他坚贞不屈,大声怒斥敌人的罪行,向现场的群众宣讲革命道理,凶残的敌人气急败坏,竟砍下他的头颅悬挂在这棵大槐树上示众七天七夜。这棵大槐树不忍看到英雄遭难,竟然枝枯树死。但第二年的春天,大槐树枯枝泛绿,树干回春。从此年年都是满树洁白槐花香,绿叶如盖树干挺!

“大别山里出好汉,生就骨头似铁坚,今日逃出虎狼口,明日回来报仇冤!” 这是七里坪一名干部从敌人的牢房逃出时,在墙上题写的一首诗,它展示了七里人民要革命、要翻身的坚定信心,坚强意志!

1930年2月17日,七里区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在七里坪镇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七里区苏维埃政府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庄严宣告黄安县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府的诞生!会场上张贴的“紫气东升黑暗扫除天地撼,云开日出光明团结万家欢”和“铁血染成新世界,精神创立自由权”的对联喊出了普天下大劳苦大众的共同心声,也展示了七里人民不屈不挠追求光明的决心和勇气!

由此开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各地相继成立了苏维埃政府。为了庆祝这一伟大胜利,七里列宁小学教员王霁初根据当时大别山人民耳熟能详的歌谣《八段锦》填词改编一首《庆祝成立工农民主政府》的歌曲。最后经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领导集体修改后定名《八月桂花遍地开》,经谱曲后,首先在七里一带传唱,随着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转战南北,《八月桂花遍地开》很快流传全国各地,成为红色歌曲中的经典。

1930年初,鄂豫皖特委研究决定,把革命的大本营建在七里坪,并将七里坪命名为“列宁市”。随后,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和鄂豫皖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相继在七里坪镇王锡九村和戴世英村成立,七里成了整个鄂豫皖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中心。

革命政权开设了列宁小学、黄杨军政学校、创办了红军总医院、办起了兵工厂、被服厂、缝衣厂、袜子厂;成立了革命法庭、建立了经济公社、设立了中西药局、合作饭堂、苏维埃银行等机构。长胜街成了革命政权众多机构的驻地,成了整个大别山地区最繁华也最繁忙的街道。

“早起开柴门,红日往上升,今日送郎投红军,小妹喜在心”。

这首从1930年开始在七里坪一带传唱的《送郎当红军》,很快就唱红了鄂豫皖、唱响了全国,并且一直久唱不衰。它歌唱的是七里檀树岗莲花村妇女张桂英送自己新婚丈夫当红军的感人故事。张桂英听到红军招募新兵的消息后,当天即动员丈夫报名参军,并向丈夫表示,家中养老抚幼及生产家务等一应事务都由她一人承担,鼓励丈夫安心当红军,奋勇杀敌人。张国英的事迹传开后,苏区政府在各村都写出巨幅标语“世人要学张桂英,她送丈夫当红军”。七里人民响应号召,把自己的丈夫、兄弟、儿子都送到了红军部队,每个招兵处天天都是推进涌出的人流,每个村的苏维埃政府都挤满了争先恐后报名参军的青壮年。

1931年11月7号,在鄂豫皖地区转战的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在七里坪的河滩上合并成立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并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徐向前为总指挥,陈昌浩为政委。以七里坪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很快发展成为拥有26个县的全国第二大根据地,红四方面军发展为45000多人。

红四方面军转移后,1932年11月29号,中共鄂豫皖省委在七里的檀树岗重新组建红二十五军,以七里坪为中心,坚持武装斗争。为了把红25军锻造成纪律严明,素质过硬的革命队伍, 1932年底,鄂东北道委政治部秘书长程坦和宣传科长刘华清,一道将黄安歌谣《红军纪律歌》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条例结合起来,再配上当时流行的《土地革命歌》的曲子,编成《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

这首歌曲伴随着红二十五军长征的脚步一路唱到陕北,唱响了整个红军部队,成为革命军队最嘹亮的歌曲,刘家湾也成了这首军歌原创的诞生地。

26年的前仆后继,锤炼了七里人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的革命品质!

26年的浴血奋战,孕育了 “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图奉献,不图名,不图利”的 “一要三不要,一图两不图”的老区精神。

徜徉在长胜街上,看到古色古香的墙头上古润浓郁的“杨殷街”三个大字,瞻仰街道两旁房子里承载着红色历史的革命遗物,仿佛看到那些革命英雄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的革命精神正在激励我们前进!

在七里坪镇政府,我们遇到了精明强干的镇委书记涂春生,他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七里坪镇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七里人民仍然“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在荆棘中开辟道路,在废墟上播种希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抓,一届接着一届干,一点一点医治战争创伤,一步一步改变贫穷面貌,接力奋进,久久为功,使一个饱受战争蹂躏、满目疮痍的旧七里变成了洋溢着祥和安宁、充满生机活力的新七里。1958年,董必武在视察七里坪时,看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残垒犹存旧战痕,义军根据地传名,如今建设能跃进,不愧当年七里坪”的动人诗篇。

新一届七里坪镇党委政府接过七里坪发展的接力棒后,紧紧团结和依靠全镇人民,咬定发展目标不放松,继续围绕县委打造“三城三区升级版”和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发展战略不偏向,继续坚定“三镇三城”的发展理念不动摇。积极推进“四化同步”示范试点镇、红色旅游名镇和特色小镇建设,扎实做好“生态文明、全域旅游、民生事业、从严治党”四项核心工作。在全域旅游中当标杆,在精准脱贫中做示范,在绿色发展上走在前。一点一滴地筑起 “大别山明珠、鄂豫皖名镇”的“七里梦”!

项目是发展的载体,抓项目就是抓发展。七里坪镇党委政府多渠道引进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绿色环保好、附加值高的大项目。他们引进的总投资4.5亿元的湖北天弓智能建设有限公司,是国家重点产业政策支持的高科技智能装备制造企业,主要产品方向为大型智能化立体停车塔库,应用技术领先于国际水平,致力于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智慧城市综合运营商。第一期工程圆满实现了预定目标。第二期工程正在快速有序推进之中,整个项目完工后,年可创产值1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成为七里乃至红安发展的一大支柱。

光伏发电是一个正在兴起的新型产业,七里坪引进建设的信义光伏发电项目,让大山上、丘陵处到处都是银光闪耀,照亮了贫困村的脱贫路,成为贫困户奔小康的希望之光。

还有台湾固佶达工业园电子产品落户七里;湖北精深生态开发公司苗木花卉基地花开山村,等等,都不断地改变着七里的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的品质!

镇区一河两岸工程、南一大道、枣林大道的建设,“八一长胜桥”通车;自来水主管网改造、污水管网改造和污水处理厂等配套工程建设极大提升了七里城镇品位,让七里坪镇的散发出山区明星镇的璀璨光辉。苏区医院、七里坪苏区希望小学、福利院二期工程、移民新社区、第二幼儿园、第二小学等民生项目的实施让七里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大山深处,红瓦白墙的小楼林立,水泥路、柏油路通村达户,文化广场、太阳能路灯扮靓了美丽乡村,彻底改变了七里坪镇农村的旧面貌。生态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规模农业,引领七里农业转型升级。精准脱贫,扎实推进。全镇10个重点贫困村通过验收,如期出列;2073户贫困户5534人顺利脱贫。

依托红色历史、绿色风景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着力打造以617米长的长胜街为核心景点的5A级大别山红色苏区园景区,按照“以红为魂、红绿相融、城景一体”的发展思路,形成“一心四区”的大景区格局。以中国最美小鸟--蓝喉蜂虎”观鸟基地、倒水河湿地公园为主体的4A级景区正在建设之中。兴旅游业、吃旅游饭、发旅游财成了七里经济发展的又一大亮点。

蓝图靠实干绘制,变化要作风保障。工作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党员干部,每个人都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深深的使命感,他们把对理想的信仰,对党的忠诚都落实到从严从紧压实管党治党责任上,都凝聚到“两学一做”制度化常态化上。党委书记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班子成员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各支部书记、部门负责人履行直接责任,担负起统筹谋划之责、推动落实之责、以上率下之责。结合农村党建+旅游、+美丽乡村、“红色基因、乡村记忆”等党建特色,全面推进各项工作。

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七里镇社会总产值达到54.6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6.0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6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800万元,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63元。还获得了全国重点镇、中国特色小镇、全省基层党委“十面红旗”、省级双拥模范示范镇等多项荣誉。

告别涂书记,我们向镇北的“鄂豫皖苏区中心烈士陵园” 进发,夏日的阳光下,青山苍翠,河水清波,七里中学的操场上,学生一队队整齐地排列着,正昂首挺胸齐声高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声冲破云霄,在天空久久回荡!

“多少英雄尽瘁去,山河依旧露深情。”桂花岭上的“鄂豫皖苏区中心烈士陵园”,长眠着1481位烈士,其中红军烈士1130位。他们之中的大部分都是七里坪人。陵园中没有一丝喧哗,一片庄严肃穆,前来祭拜的人们都怀着里十分崇敬的心情,深深的弯下腰去,慢慢的移动脚步,轻轻地擦拭磈面,细细的读着碑文,弥漫着一种庄严的仪式感。旋律优美的《八月桂花遍地开》在陵园中静静地流淌,似在告诉我们,烈士们都化作了巍巍屹立的山脉,化作了万里飘香的桂花,守护着我们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