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荆楚古村------祝家楼

2017-07-04 08:26   旅游局   李绍伦

巍巍大别山下,清清滠水河畔,有一个美丽的村庄——红安县华家河镇祝家楼。在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被列为湖北省十大发现之一,被誉为中原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同时被列入“湖北省旅游名村”。2014年,祝楼村首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

这里居住的都是祝氏后裔。据祝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2年,他们的祖先延龄公千里跋涉,历尽艰辛,从江西来此定居。历600余载,生生不息,至今绵延23世。

祝家楼依山傍水而建,背靠大别山余脉凤凰山,面向汉水支流滠水河。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这里有原汁原味的古民居建筑,有红色的革命遗址,有原生态的森林植被。集古色、红色、绿色于一体,三色璀璨交相辉映,如古诗如水墨丹青如画,如厚重的历史老人静静的伫立。

古民居坐东北向西南,总面积30000多平方米。村落依山傍水,视野开阔,后座凤凰山,前案栗林岗,面朝荡马岭。四围群山怀抱,环茂林修竹,荫参天古木。门前铺就石板古道,门前“腰子塘”,有如一方椭圆灵秀“墨砚”。山溪自西北而东南流淌汇集到“墨池”,水尤清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墨池在近700年间,孕育了6名举人,3个进士,2名知县1名知府,解放后高考金榜得中40余人,95年高考县级状元1名。如果要为红安命名“教师村”,恐怕唯有祝家楼堪当其名。

古民居、古巷、古井、古树。整个建筑群体分别由5条并列巷道构成,巷道幽深,巷巷相连;巷道石板铺成,门户错落有致,门楼呈双吞口形状。其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叹为观止。几米长的石条砌成一线;厚实的青砖墙体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依然完好无损,焕发着斑斓的青光;屋面小青瓦,屋顶封火墙;高高的屋脊飞檐、兽头林立,审视着岁月的沧桑。

每条巷道里入住9至11户居民。入室为天井,天井均用石条砌成。步入正室,地面用三合土铺就;房间大多用木质屏风、鼓皮、隔扇分隔;支撑屋顶的是大小龙门架、抬梁架、八字架;架下木阁楼,木楼前后贯通,左右相连;堂屋里摆上旧木家具,满屋里浸透着古色古香。

走进祝家楼,映入眼帘是村南高大壮观的祝氏祠堂——“太原家庙”。祠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虽经道光、同治两次维修,仍破坏殆尽,2011年,第三次维修,得以恢复原貌。《祠堂记》:

“昔曰:庙者,貌也。族氏宗祠乃家庙家貌,貌祖宗之神灵魂魄,貌族人之孝悌精神。固,庙必立,貌长存也。

然,家庙历三百载,经战火之难,遭动乱之劫,祭器俱损,神设全无,昔日荣光不再,惊悚满目疮痍;

辛卯年,国运昌盛,重古朴民风;家族和兴,尚兴复之路,重修宗祠,彰祖宗之训,凝合族之心,勤耕读,识礼义,既为孝子贤孙,又当精忠报国”。

祝家楼有很多谜,一是文字传奇。朋友, 压题照片上的几个刻石阳文篆书大字,你认识吗?  你能认识两个?两个半?三个? 据传说,能认识其中一个字的,是秀才水平。认得两个的,可以考举人。全部都认得,那当然就能考进士了!还有一个说法是,秀才认得一个,举人认得两个,进士读书万卷,也未必全能认得;第三个字不是教人认的,而是教人悟的,只要启迪悟性,解悟世事,就是秀才也能悟出道理,悟得此三字的深奥学问。造字人的思路是,要作人中龙凤,造福后昆,就要立下大志,培养解悟世事、创新世界的能力。五百年来, 这几个奇字不知激励多少英才,学得文韬武略,登上了辉煌的文武殿堂。说这几个奇字,奇在内涵韬光养晦之机,匿藏远见卓识之妙,辟邪治邪,保佑福祉。一保门额刻石本身,二保屋宇建筑,三保一方吉祥,四保国学绵延。有此四保,就是保家、保国、保教、保种啊!这个说法其实毫不夸张,可以想象,可查史料,这几个奇字,经历过多次战争兵燹,风雨沧桑,祝家楼许多碑碣石刻被铲被砸,这几个字却有镇邪之奇;邪教异教张狂、恶霸土匪肆虐、反动枪会扰民、反动政府剿共……所有邪恶的力量,以至于“文革”红卫兵破“四旧”,都不敢毁坏这几个奇字。魔高一丈,不敌道高一尺。破坏者不认识这奇字,不知是那一“教”的,谁敢损毁?是啊!万一毁了自己的祖宗遗训,毁了诸神的全息,毁了自己的图腾,断了自己的运脉,招来不名的祸害,岂不是罪莫大焉,自作自受?这就是奇字“远见卓识”、“韬光养晦”的妙处。

二是山石传奇。祝氏家谱有《观音石记》:“……祝氏竹林别墅其西南有石,巍然耸立,高数丈许,围可一席,左右翠竹苍松,奇葩嘉植,佳致天成……曰:观音石。”村民们对观音石顶礼膜拜,他们有着更美好的传说:紫气东来,观音菩萨西天向佛,途经此地,在这块状于圆椅的大石上休憩,沉浸于美妙山水,七七四十九天后方依依西去。以此,名“观音石”。每逢雨前,石上雾气缭绕;雨过天晴,则一碧如洗,俨然是村民的晴雨表,于是,更增添了她的神奇。

离观音石百米,有马鞍石。状如马鞍,上刻图文,不明就里。傍卧一石,上刻图案,人曰:七星护宅图。上有北斗七星,水流走向,十二生肖。站立石旁,使人充满无尽的遐想。

村前案山栗林岗,南北走向,长约八百米,北高南低,犹于匍匐前行,逆水而上的蚌王。山上长满高大的乔木,树根盘根错节。神奇的是,山的西面裸露出一线褐红色石埂,就像蛤蚌张开蚌壳吐出的鲜嫩的蚌肉。于是他有了一个美妙的名字——“蚌王吐肉”。

蚌王是离不开水的,栗林岗前一条小河轻轻流淌,河水清澈见底,水中一巨石。《印子石记》中曰:“……溪中水落石出,突怒偃蹇,争为奇状。……大石平如砥,方如棹,围可坐七八人。时有樵童牧登,相与盘桓,围棋其上。像其形,群呼为‘印子石’”。

村前朝山与“蚌王吐肉”隔河相映,连绵十几里,山顶平缓。昔日祝氏家族鼎盛辉煌时,她的主人骑着高头大马在山顶驰骋。山,就成了“荡马岭”,其名沿用至今。

祝氏的祖先早就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伴,更精于锦上添花。

在风景如画的村落北面,有一块风水宝地——“金线吊葫芦”,清道光年间,祝氏的先人在这里建起了规模宏大的花园——“菊芳园”,又名“三余别墅”。谱中有诗曰:“筑起花园傍翠楼,百般红紫豁双眸。幽情愿与花同住,结座茅庐最上头。”花园既是休闲场所,也是儿童读书的地方。花园占地30多亩。园内亭台楼阁。“亦快亭”、凝香阁、戏楼、书院错落有致;园中有金鱼池,遍栽奇花异草、名贵苗木。犹以菊花为最,有诗赞园中白菊:“东篱素菊最芬芳,不爱铅华爱淡妆。只为五更霜气重,傲霜赢得一身霜。”

花园历百余年,至“文革”毁坏殆尽,现只能从谱书图画上看到她的风采。在花园的遗址上,仅存两棵硕大的石兰仍顽强生长,村民把她视为神树。据村中长老记忆,两棵石兰近几十年只开过两次花。1995年,村里出了个高考状元(全县第一名,全省第三名,现移民加拿大),古树鲜花怒放;2011年,时逢祠堂维修,花开二度。或许是巧合,或许是自然现象,但村民祈盼兴旺发达的心,是那么的美好!

在祠堂西南有“竹林别墅”遗址。祝氏第十六代孙祝醉堂曰:“吾之家塾基址非不广也,而嚣尘未涤;栋宇非不新也,而喧哗犹未净。爰于村东北隅构一室,曰别墅。效王摩诘辋川故事,塾师赵君松亭矣,君等有竹林七贤之乐,因增名‘竹林别墅’”。由此知,先人为求一清净处所而修身养性也。主人作诗曰:“琴棋为伴月为邻,槃涧应多未了因。廊庙林泉同一致,任他笑说是山人”。

祝家楼不唯是鄂东民居的典范,同时浸润着丰富的红色血液。

1929年,这里最早成立了“鄂豫皖五区七乡苏维埃政府”。1930年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形成,鄂豫皖苏维埃政府机关由河南省经扶(现新县)迁至祝家楼村办公。原址保存完好,现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遗址”。

1930年夏,红军医院驻扎在祝家楼。据《红安革命史》记载,红军医院接受医治前线伤残战士达200多人次。

“墨池”边安放着一块两米多长,一米多宽的大石板。它是一黄姓姑娘嫁到祝楼的陪嫁石,这块大石上曾洗涤过红军伤员带血的绷带、纱布和衣衫;原本青色的石块由于鲜血的浸染而泛出殷红的光。

红安祝氏家族的后裔有81人为革命献出生命,在鄂豫皖革命烈士陵园永远铭刻着他们的英名。

悠悠岁月,沧桑中镌刻着坚毅隽永,采菊东篱下的田园诗句中无法尽情诵读《桃花源记》。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荆楚古名居第一村-------祝家楼,蒙国家重视,斥巨资修建,正在释放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