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心得】路晓得,脚晓得

©原创   2017-06-16 11:30   刘丹峰

精准脱贫“万千”活动启动不久,我被调整到国税局驻城关镇长渠村工作队。在镇总队精准扶贫的QQ群里,每天各驻村工作队上传的图片、美文,晒工作,晒日志,如雪花飘至,目不暇接。

村支部书记陈兵深有感触地说:“信息时代,舆论宣传很重要,但我认为精准脱贫工作关键在做,以饱满的热情,耐心的态度,细致的操作,做到事事‘精准’,项项‘零差错’,不误事,用贫困户的认可来为我们证明,百姓的满意就是最好的宣传。”

开展贫困户精准识别“再回访”、开“场子会”星夜归来,走在回宿舍的小路上,我与随行的村扶贫专管干部徐享搭话:“我们这么晚还在下乡做事,如说给他人听恐怕别人还不信,这么晚串村入户搞调查,谁晓得咧?”

过了一会,徐享用手指着走动的脚,淡淡地说:“路,肯定晓得撒。”

回宿舍走在贺家咀小学洁净的水泥操场上,皓月正当空,银光撒满地,百鸟已归巢,四周皆寂静,我触景生情触地与队长成兵边走边聊:“以往在家里,这时候,我要么在练书法,要么在赏阅美文,做自已最惬意的事,这么晚才回宿舍,一般人谁会相信,哪个晓得呢?”

“管它谁晓得咧,脚,肯定晓得撒。”成兵抬抬沾满泥土的右脚,风趣地说。

记得小时候我的老家南面的山坡上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栀子花。每年的6、7月份是花儿盛开的季节,沁人心脾的香味儿总是引得蜂游蝶舞,其香亦有驱疲提神之效,故,村里的婆婆、大姑娘小媳们每每在劳作小憩之余总是疯涌般地去采撷。母亲也非常爱栀子花,有时也带着我一起去摘。与世无争是母亲的性格,我们娘俩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栀子花树的人,谦让之下自然总是摘不到花朵。当看到疯抢的人们将栀子花枝折得遍体鳞伤时,母亲总是牵着我的手说:“不急,莫去抢,让她们先摘。”我不解地问,你每年都来摘花,可总是两手空空,为何不跟她们去抢呢?”

母亲说:“一个真正爱花的人是不忍心折断花枝,我们来欣赏一下,鼻子里有栀子花香的味道和把花摘到家里去闻是一样的,不也一样证明我们‘摘’到了花吗?花晓得。”

我的叔叔81岁。在他65岁的时候,我的婶婶深度中风,身体瘫痪,意识全无,俨然一个植物人。考虑到儿女们都要上班,他自已承担婶婶吃喝拉撒的全部任务,一晃就是14年,期间的困难不言而喻。他的年龄随着婶婶的病情的恶化一天天,一年年增长着,每当探病的亲朋好友与叔叔聊天问他:“你自己也是一个老人,这么多年一心一意地照料她,没有语言沟通,也不知她晓得不晓得哈。”叔叔总是“嘿嘿”一笑,用手指一指头的上方和自己的胸,肯切地说:“夫妻五六十年不易,生病也是没办法的事,管她晓得不晓得哩,天晓得,我晓得就行了。”

80年代末90年代初旅游成为热门的那会儿,人们每到一处游玩都喜欢在景点或标志物上写“某某到此一游”,目的就是证明自己到此来过,玩过,此不雅之举曾一度给旅游景点和文物造成极大的伤害。有些人认为只有拥有实物,触摸留下的痕迹才能证明自己曾经的拥有和存在,以此获得心里上的满足。

辞海中,类似要让他人知道自己的存在或价值的“洋词”纵有千万条,如要让天知道,地知道,海知道……但在我的情感里它们都不及“花晓得”、“我晓得”、“百姓晓得”、“路晓得”、“脚晓得”这些百姓的“口头语”更能触动我的柔软而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