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金报】图文:探寻农村电商的“土”模样

2016-02-14 08:43  

从手工油面到红安绣品,地方特产插上互联网翅膀——

图文:探寻农村电商的“土”模样                   

楚天金报讯 图为:父子搭档做得一手漂亮油面

图为:电商时代,二维码元素充斥生活

图为:交流绣工技艺,分享销售的信息和渠道

图为:订单催得急,连夜加班包装鸡蛋

文图/本报记者刘大家 通讯员毛红平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今,许多人的消费习惯从以前的“高大上”,慢慢变为绿色环保无公害,许多城市人甚至不惜跋山涉水,去寻找大山深处的绿色珍品。与此同时,在一些大山里、田间地头,农民们也在通过互联网推销地方土特产。

上个月在红安县举行的湖北农村青年电商大赛,为农村电商发展推波助澜。农村电商是什么样?记者近日来到了有电商样本之称的红安,探寻农村电商的“土”模样。

 ■ 产品

 一年卖两万斤的手工油面

红安农村电商快速发展的标识不仅在于建成一批像佰昌电商创业运营中心这样的大型综合性物流基地,也不仅仅在吸引了大批的城市青年来这里从事电商创业,这里的特色在于“土”。土在哪里?通俗些说,就是不搞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三高”。要“接地气”、“靠谱”。

红安县高桥镇年近七旬的老汉胡伟齐,是当地有名的“油面师傅”。胡师傅说,他从8岁开始学做面,如今60年了。当年,他一年只做200多斤(手工油面),现在,他和大儿子两个人一年可以做2万多斤。2万多斤怎么卖出去?胡师傅笑言是“叫小儿子和亲戚在城里给朋友写信”,听到父亲的这句话,胡师傅的大儿子急忙向记者解释,父亲说的是弟弟在朋友圈或者QQ群里发信息,然后就可以数十数百箱地发货。

给红安绣品“镀层金”

太平桥镇年过五十的红安绣活传承人刘寿仙,前些年总是发愁她的“非遗”手艺会面临绝境。没想到,一年前她85后的女儿刘珊回来了,这个毕业于重点大学、在武汉一家公司做财务的女孩,放弃城市白领职位,回家跟妈妈一起学绣活,并要进行物联网传播销售。刘寿仙知道,儿女回来从事绣活,一定是看到了其中的价值和前景。

让刘寿仙感到意外的是,女儿回来后不是跟她学习绣活的技艺,而是到北京服装学院等地学习艺术设计。面对记者的采访,刘珊表示,传统绣活以鞋垫为主,但是太单一。她要让传统绣活更加贴近年轻人的生活。她把绣活绣上钱包、笔记本等物品的封面。原本批量生产的软皮封面笔记本,马上成为“独一无二的个性化艺术品”。

 ■ 配套

“准一姐”的电商经

80后女孩车清珍,在红安电商业界小有名气。她在小小的红安县城,拥有300多家商业伙伴,其中一线品牌100多家。记者以为,这个农村电商“准一姐”的办公室,应该会设在当地气派的电商运营中心,却没想到她的办公室只是红安老城区将军城西街的一间临街门面房。记者看到,办公室的面积只有10平米左右,门口虽然挂着“××网”的牌子,但里面还兼卖电脑办公用品以及打字复印业务,如果不是慕名而来,记者只会把这里当作一家普通的打字复印店。

车清珍介绍,电商重要的不是“装”,而是要为客户提供实在有效的服务。车清珍出生在红安农村,她说,她从电脑培训一步步走到现在电子商务行业,有人建议她赶紧布局做“O2O”,她说“不接地气”。现在,车清珍整天忙着帮客户做做活动做宣传,到田间地头、深山老林拍摄关于红薯、花生、绣活土布的照片和视频……她说,她的原则一是务实,二是靠谱。

■ 思考

 打好基础才能谋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农村电商的兴起,一些商户也动起了歪心思,比如为了冲销量以次充好,有的干脆用“大路货”假冒特产销售,这些行为也制约了农村电商的发展壮大。

对此,从事农产品合作社经营的吴恒祥表示,互联网销售的迅猛。让好多人浮躁起来。客户看中土鸡蛋,需求量大了,有的商户就买来普通鸡蛋冒充土鸡蛋,从长远看,会让人对红安土产产生负面认知。他表示已和业界同仁一起向政协递交提案,制定土特产的“红安标准”。

面对记者的采访,刘珊很直接地说:“现在互联网销售是很疯狂,但是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够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