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园区征补

2015-12-28 21:06   红安电视台   综合报道

红安网消息 随着园区征补工作推进,许多农民将变为市民,农村将变成城镇,一个个原始村落逐渐消失,原来的土地上将建起一家家企业、一栋栋楼房。历史车轮带来的沧海巨变,被一群人用他们的镜头,以光影的形式纪录了下来。

镜头中身抗摄像机,背驼三脚架的年轻小伙是红安电视台的一名记者,园区征补工作启动以来,他和两名同事成为园区征补舆论宣传专班的一份子,在完成每天的新闻采访任务后,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记录下了征补过程中的许多感人事迹和震撼的场景。

张沛灏说:“到园区来了以后,见过很多案例,像身患绝症仍然带头搬迁,老党员率先垂范,征补户赠诗给专班人员,亲如一家……在现场看到,听到那是很震撼的,这里发生的变化也是很迅速的,所以我们就想用我自己的设备,利用白天新闻报道中哪怕一点点间隙抓拍一些素材,用晚上工作完成后休息时间在家里进行后期剪辑加工。”

就这样,三名年轻记者每次来到园区,都会背上自己的设备,时刻记录那些即将消逝的旧村落模样和乡土文化,捕捉一个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让人难忘的征补场景。

张沛灏说:“城镇化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这当中必然有人会留恋不舍从前,也会有破旧立新的短期阵痛,乡土文化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元素,所以我们想通过这一次征补过程来从农民生活的转变和园区发展的成就这个现实层面,以及传统文化习俗的改变或延续的文化层面两个方面着手,然后用个案的故事,纪实的手法来完成一部纪录片,到时候让更多人理解征补的意义,也看到这种变化背后的故事。”

他们的想法得到了园区征补指挥部舆论宣传专班的大力支持,不仅给予指导,帮助协调,还将他们拍摄纪录片的想法与工作相结合,形成专题项目。目前,这部纪录片正在摄制之中。

县委办公室支部委员、新型产业园房屋征补指挥部宣传组组长张秋林说:“这次园区征补过程中,三名记者用最一线的视角、最及时的跟踪、最平凡的事迹、最接地气的方式,自带车辆,自带设备,起早摸黑,对园区征补变迁进行记录,包括整个村落拆除前的原貌,拆除中的状态和以后的建设情况进行纪实,他们拍摄的这部纪录片不仅符合痕迹管理的工作要求,更重要的是对比现在和将来发展变化,留下一批珍贵的影像资料,纪录城镇化建设的过程,见证园区的发展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