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
红安作为劳务输出大县,劳务经济已成为县城经济的有力支撑。为变劳务输出大县为劳务输出强县,把候鸟型、体力型劳动力转变为定居型、技能型劳动者,我县加快劳务品牌培育,实现劳务经济提质增量,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劳务老品牌步履稳健,红安本地劳务品牌总数已达11个,催生出无穷效益。劳务新品牌呼之既出,凸现生机,尤其以红安大布织锦成为当红的县域劳务品牌。
为改变过去大布粗放生产现状,传播大布非物质文化,传承大布织锦技艺,带动留守妇女创业就业,加速红安大布文化产业发展,县委、政府十分重视,由就业局率头,全程利用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支撑劳务品牌建设,免费为农村留守妇女开展大布织锦技能培训,共培训2600人,其中取得高级、中级、初级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分别为13人、110人、2400人,为广大学员就业和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2年起,以华家河镇政府为中心现场,连续举办三届红安大布织锦技能大赛,评出“织锦女能手”,颁发证书,给予物质奖励。
职教中心开设以红安大布织锦为主专业的非遗传承专题课,让红安大布织锦技术入校园进课堂,邀请优秀民间传统大布织锦艺人授课。组织在校学生观看技能比赛。
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园”相应开办“红安大布传习所”,免费为各地大布织锦爱好者传授红安大布织锦技艺,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
积极与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密切合作,探索红安大布产、学、研之路,借势下海,利用其人才优势,主导研发红安大布当家产品和系列衍生产品,由红安专业合作社负责成果转换,首批8个单品参展第三届全国非遗博览会,深受市场欢迎。
“红安大布网”进军淘宝平台,尝试电子商务及湖北供销裕农网、中国民间手工艺网平台销售,提高了红安大布织锦品牌的认可度和销售额。
通过实践和探索,红安大布织锦工品牌已落地开花结果,越擦越亮,越叫越响。中央和省、市、县媒体跟踪报道,扩大了红安大布织锦工劳务品牌知名度。
发展劳务品牌核心企业。2008年红安将军红土布织锦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集手工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采用“合作社+农户+市场”经营模式,引领农村妇女生产加工不同花色、规格、款式和品种的服装和床上用品,辐射全县各乡镇,带动农户4700余户,吸引近3000名妇女加入土布织锦,吸纳纺线、染色、整理、运输、包装等土布织锦辅助工种千余人,年产值过千万元,常年织布妇女年纯收可达9000元以上,其他人员因此增收5000—6000元。
培育劳务品牌领军人物。红安大布织锦技艺传承人、县红土布织锦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钟先梅,曾多次代表省、市参加“上海世博会湖北周”以及各地“非遗”及手工产品博览会,取得了高级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先后荣获“优秀传承人展示奖”“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推进劳务品牌本地产业化。围绕红安土布织锦工这一新生劳务品牌,各乡镇场服务服从于劳务品牌建设,做大做强劳务品牌。全县因此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其他专业合作社纷纷增加广告信息、技术推广、加大投入等劳务品牌服务项目。劳动就业部门积极跟进,为培训人员、培育品牌提供必要保障,争取省市有关部门更多更大支持。各级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引导广大农村留守妇女在家口创业、就业。
劳务品牌具有吸引功能、高增值功能和凝聚功能等特殊作用。红安土布织锦工品牌的确立,赋予了本地产业丰富的内涵,品牌凝聚人心,品牌效力不断释放。我们将继续积极建设优秀劳务品牌,不断提高地方劳务竞争力和影响力,助力群众创业就业,推动地方劳务经济健康发展。
(作者系红安县劳动就业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