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2015-09-28 10:50  

2013年,省政府确定我县为黄冈市唯一一家“第一批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单位。2014年,红安县被国家文化部表彰为黄冈市唯一一家2009年度至2013年度“全国文化先进县”、命名为2014年度至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授予“全国文化市场重大案件办案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被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表彰为“全省扫黄打非工作先进单位”。

一、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县一级,兴建占地面积300多亩,建筑面积6万多平米,总投资3.5亿元,涵盖影剧院、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13个文化服务场馆的红安县文化中心建成部分投入使用。县文化馆、图书馆双双被国家文化部评定为国家一级馆;乡一级,提质改造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投资200万元建成觅儿园区文化服务中心;村一级,建成378个村28个社区的文化室、农家书屋和337个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村级服务点。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体系均实行免费开放。

二、各种公益性群众文化生活日趋丰富

每年组织开展“送文化下乡”、“广场文化大派送”、“民间皮影戏展演赛”、“红安绣活”、“红安大布纺织技艺”培训、“世纪的太阳”少儿才艺汇报演出、广场舞大赛等公益文化活动300余场(次),受益群众30余万人。扶持引导我县60余种类200多家艺术团体开展活动。组织主办“我们的中国梦文艺展演”、“热舞红安”、“天台禅乐文化节”等节会活动。

三、文艺创作成果不断

创作了《红安人》、《风雨情缘 》等一批在全省有影响的剧节目。2014年结合“文化旅游年”活动,聘请国家著名编剧易茗、著名音乐人苑飞雪等联合打造大型音乐剧《红安回响》,2015年在全国进行巡回展演;县文化馆创作的国画《秋声》荣获全国群星奖。

四、文物保护工作井然有序

我县红色文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不可移动文物国家级5处、省级1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0处,可移动馆藏文物达2万件(套)。为保护和利用好文化遗产资源,我县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金,投资4000余万元启动了董必武故居修缮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投资1000万元,对国保单位七里坪长胜街、八里陡山吴氏祠进行了维修改造,投资600万元对61位开国将军故居进行维修改造。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成果显著

我县拥有以红安绣活、民间歌舞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达38项。“红安绣活”曾晋京展演、亮相上海世博、参加荆楚文化走澳新活动,为宣传、推介红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红安大布”品牌享誉省内外,成为红安旅游商品的首选。文化馆被授予“全省十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荣誉称号。

六、文化市场繁荣有序

全县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及个体500多家,其中文化旅游景点10处,专业、业余文艺演出团体30余个,艺术培训机构60余家,印刷出版业20余家,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80家,歌舞娱乐场所200余家,书店60家,音像制品零售30家,“红安大布”、“红安绣活”销售网点40余家,从业人数近13000人。

七、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一是探索文化产业公司化运作模式。以剧团为平台组建的湖北红安红文化演艺传媒公司已正式投入运营,以文化馆为阵地成立了红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公司,引导社会资本投资500万元组建红安非常文化传媒公司,另外民间还成立了多家影视产业服务公司。二是注重引进现代印刷企业。年销售额9500万元的湖北强大印刷包装实业有限公司、年销售额1.12亿元的湖北引领印刷包装有限公司、年销售额1.3亿元的湖北福祥印刷包装有限公司全部投产。三是狠抓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引进的中华军魂·将军城、龙王湖生态文化旅游城、藏龙湾生态文化创意城、钓鱼台文化旅游城、红安大布、绣活等文化旅游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四是加强拓展影视文化产业。《铁血红安》、《生死血符》、《李先念》等一系列影视剧在我县顺利拍摄完成。其中,《铁血红安》登录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到红安参观旅游的人络绎不接,带来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急剧上升。2014年,红安县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43亿,增速为13.2%,超出黄冈市定目标2.2%,名列黄冈各县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