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日报】产业扶贫领路人

2015-11-23 09:30  

——记红安湖北楚蒡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晓静  

黄冈新闻网(黄冈日报)记者毛红平 通讯员杨红波 张惠敏

当前,红安县八里湾镇、永佳河镇、高桥镇、杏花乡呈现一番热火朝天的农忙景象。全县近4万亩有机中药材示范基地上,农民正忙着翻地、除草、整沟、架棚……

红安是全国闻名的将军县,也是传统山区农业县。县委、县政府按照“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目标,变土地贫瘠劣势为发展中药材优势,推行“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市场”模式,建立生态药材经济带,有效促进农业增效、社员增收、农民致富。

药材项目快速落户

10月21日午后,湖北楚蒡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晓静和八里湾镇石门桥村村民一道,在公司药材示范基地做田间修整,准备在精准扶贫中带领合作社及贫困户大干一场。

吴晓静一直对农业有浓厚兴趣。4年前,他放弃国外工作,回国当了一名“现代农夫”。虽然祖籍不在湖北,但他从小就听长辈讲述红安是“中国第一将军县”,激人奋进的红色故事让他对红安心怀期盼。

第一次到红安考察,吴晓静发现,红安生态环境保护较好,这对中药材种植非常有利。更让他高兴的是,红安人干事不服输。“在新的时代,更须传承‘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吴晓静说。

带着打造有机中药材特色经济带的梦想,吴晓静的项目很快在红安落地。项目规划占地22平方公里,主要种植牛蒡、白术、虫草参、养心菜等绿色无公害中药材。同时,整合当地现有水产养殖规模,淘汰老品种,引进推广水产养殖、畜禽养殖和特种中药材种植的立体经营模式。

红安把药材产业当作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分管农业的副县长郭金城挂帅督办药材产业项目推进。项目所在地八里湾镇政府在辖区内的5个村开始土地流转,并延续至永佳河镇等周边乡镇,流转土地近4万亩。过去无人问津的撂荒地,一下子成了香饽饽。

“别瞧不起这些荒坡地,利用好了就是聚宝盆。”在八里湾镇党委书记刘晓军看来,打造中药材特色经济带,不仅可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抛荒、人员外流问题,还能为红安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开辟思路。

楚蒡源药材示范基地里,石门桥村党支部书记卢国平指着脚下刚刚耕完的土地说,现在规模化种植中药材,沉睡的荒地被唤醒,精耕细作的药材田取代了杂草地。

精准扶贫的号角吹响后,吴晓静积极参与了该县的扶贫攻坚战。他说,在他公司打工的八里湾石门桥村29户贫困户一年内可以脱贫,第二年、第三年仍然可以在他的公司上班领工资。还有永佳河镇、高桥镇、杏花乡的几十名贫困户同样可以在他的公司打工直至脱贫。

像城里人一样上下班

驱车沿石门桥村行驶,经过一座古村庄——陡山村。村头有座吴氏祠堂,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迄今已有250多年历史。

贫困户周喜贵负责看护吴氏祠堂,同时抽空到药材示范基地打工。“以前冬天没什么农活,自从建了这个基地,几个村的人争相找活干。一来平均每月可以挣到2000元钱;二来还可以积累药材种植经验,等时机成熟了,我们也回家种药材。”

像周喜贵这样在基地打工的农户,高峰时近千人。距离陡山村不远的杏花乡龙潭寺村,每天30余人到基地干活,71岁村民姚方选就是其中一位。老姚过去租邻居的田种红薯,每亩田一年交数百元租金。现在不用交租金,每天在田里劳作就能挣钱。作为基地聘请的技术工,他最多时一天挣150元。

村民秦生美与老姚同村。2014年夏季,村里成立药材专业合作社,秦生美与老姚加入了合作社。“现在每天有活干,早上去晚上回,像城里人一样上下班。”

土地产能大幅提升

提起过去种红薯的经历,八里湾镇中和司村58岁的张大爷说,从栽种到田间管理再到收获,整天累死累活不说,一年忙到头每亩地收获不到千元。无奈,他抛下3亩地远赴福建打工。

随着全县近4万亩有机中药材示范基地开建,以八里湾为代表的多个乡镇村民尝到了甜头,倘若将自家田地全部流转出去,不仅每亩可得300元土地租让费,还能在药材示范基地打工;如果不想流转,土地可作为股本加入合作社。

吴晓静算了一笔账,种花生每亩收益约1000元,而种牛蒡、半夏等高档中药材并套种有机蔬菜,每亩平均收益近7000元,土地产能提升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