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再议红安杏花村

2015-11-19 09:29   ​一剪寒梅

《清明》自问世以来,其“出身”就一直饱受争议。如今学界基本达成一致:《清明》非唐诗,其作者亦非杜牧。特别是在2010年3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施爱东博士在作客人民网文化《金台会馆》时指出,学界基本上肯定所谓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一首伪诗。5月17日,人民网又以《学者新论:〈清明〉为何是伪诗?并非杜牧所作》为总标题,加配编者按,全文刊发施爱东博士的署名文章《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何曾欲断魂》。该文通过多视角、多途径、多手段的全面考证,得出了“千古名诗《清明》是伪诗,并非杜牧所写,其实是典型宋诗意象的组装产品。”的结论。一时间相关报道和文章被各类媒体大量转载,引起广泛关注。

《黄安县志》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刻本之《卷二·坊里邨落·店》一章,其中有这样的文字:“九官店,距县十里,达麻城,宋、元邮传。北五里至杏花村店。宋乾道(宋无此年号,疑为“咸平”之误。笔者注。)中,学士王元之出守黄州,适清明经过其地,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之句。”在紧接其后的《桥梁》一章,有以下文字:“问有桥,距县一里。天启甲子年清明日,邑人耿汝念建于杏花村口,取王元之诗以命名。” 另同治八年(1869年)的《黄安县志》之《卷二·建置志·桥梁》又有这样的文字:“问有桥,距县一里,明天启甲子(1624年)邑人耿汝念建,在杏花村口。相传王元之清明日过其地,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之句,故名。” 如果此前杜牧诗词如果收录了《清明》,《黄安县志》编者不会范此低级错误,出现“相传王元之清明日过其地,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由此可印证《清明》是一首伪诗,至少后两句为王元之所写,此也符合王元之的生活轨迹和意境。

据清光绪《黄安县志》,“杏墅春融”作为当时黄安的八景图之一记载,并附图文。文字是这样描述的:“杏墅者,杏花村也。去城东二里许,宋、元为豫楚孔道,今无车马喧矣。有古井,味甘冽;有桥曰‘问有’,村侧茅店几家悬酒帘,当旭日东升、夕阳西下、烟云万丈,不可拟议,村绣环交错,东作方兴时,荷蓑戴笠,锄雨犁云,一幅天然图画”

唐宋时期,京城在中西部(西安、开封等),黄安(当时属麻城)为到黄州、武昌等必经之路(“孔道”),黄安杏花村几百年车水马龙、商家云集,热闹非凡。可以想象当时可称“中华第一村”,王元之贬黄州,经过杏花村后留下“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名句,而明朝本县耿汝念据此建了“问有桥”。后来京城移至北京后,杏花村自然逐渐衰落了,但在清光绪时“虽无车马喧矣”仍被列为当时黄安八大景,据《黄安县志》画图,牧童、问有桥、古井、杏花村、酒帘等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