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新貌桃花村

2015-11-18 10:04   余常家

8月27日,细雨蒙蒙,笔者下公汽后步行约1.5公里,踏着新修的水泥公路,爬上小山丘,来到红安县桃花塔下,永佳河镇桃花村尽收眼底。“红宋”公路上车水马龙,“麻竹”高速路雨天仍在紧张施工,脚下300米处新建60户仿古民居别具风格,凸现出古镇新风貌,古色古香的仿古小镇楼房错落有致。

沉醉于登高眺望,忘却了28年后重游桃花塔。那是1986年笔者在当时《红安报》工作时,因需古塔照片曾到此过。此塔为古黄安八景之一,县志载已有1000多年来历史。塔高16.8米,棱锥形、六角重檐,共七层。一二层为条石砌成,上面五层为砖砌;从二层始每层各边置有一雕刻花纹的方形汉白玉;塔身外檐有斗拱,塔顶有一棵茶树,叶茂色翠。古塔依旧,山下的桃花村却判若两般。

顺山而下,来到新建仿古建筑民居。桃花街过去称桃花集,已有2000余年历史。“这是镇党委、政府引导我村打造古镇新貌的一个示范点,镇党委书记韩红卫、副书记钟明波多次现场指导。全村10个组,465户1851人,至少600人奔赴各地打工,有的举家外出,除春节返乡,几乎长年不在家,想在家建新房却舍不得每年人平4万多元的收入。村里就立项铺垫,请鄂洲设计院专家规划设计200户仿古民居,不少人想建却无时间和精力,村里就统一平地,解决路通、水通、电通,然后招进投资商。”没等王保桥说完,65岁的老党员操尚德说:“将村里铺垫钱加在建筑费中,建筑商赚劳务收入,每平方只收成本600元,60套民宅去年底建成就被村民抢购一空,已有50户入住,其余10户正在装修,他们打工建房两不误。”

60户仿古民宅掩映在桃花街道中。桃花街是桃花村的中心,街上已居3500余人,街面呈丁字形,村里“麻竹”高速、“红宋”、“桃李”公路纵横交错。交通便利带来市场繁荣,五金百货、餐饮食宿、生产加工、交通运输等应有尽有。尽管本村仅500人左右居街道上,却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口在此安居乐业,生意兴隆,促进了桃花村里整体发展。

正在忙碌准备接待游客的彭家福说:“我家开的小吃住宿店,每年接待来我村观光旅游大约1000人次以上,有来参观古塔的,也有观赏花季春游的,还有来村里采摘果实体验休闲的,仅此一项,我家可增收4万元以上。”象彭家福这样开办农家饭庄附带农家住宿,全村共有8户,他们都是依靠交通便利、市场繁荣、生态观光、农业体验休闲等,拉动了消费,促进了村里发展。

程业斌今年51岁,早年在武汉从事葡萄贩运。1998年起返乡创业,流转承包7组张家垸和9组桃花街北头垸50亩土地种植葡萄,当时还要承担农业税和“三提五统”3000余元,并对流转还是新鲜事,村里一时难以接受,当时任村支书的吴克洲走村串户协调,葡萄园办起来了。2005年前因不懂技术,没开拓市场,每年仅收入7万元左右,除去投资基本上持平。

程业斌说:葡萄种植是技术含量很高的种植。通过调查、拜师,请西安西北农业大学黄亚洲教授1998年始,每年来两次技术指导,现场诊断,诊树株生长病情,并持续6年,终于使葡萄园发展步入正轨,现在除去人工等投资,每年纯收入20万元以上。他家果园发展太势好了,有钱扩大再生产,去年购进62匹马力的大型收割机1台、小型犁田地机械2台,将果园周边120亩抛荒田流转承包种水稻,既保证了耕地不闲置,又稳定了粮食生产,还解决了一批打季节工的农民务工创收。他每年果园和稻田请季节工付工资15万余元。7组张家垸60岁的张世一带着儿媳秦见伢,每年务工收入2万元以上,全家年收7万余元,步入小康。

很多人有了钱跑城里购房,程业斌通过发展规模特色种植逐渐富裕,却并不想离开桃花村。今年他在庄园附近建起了6间三层的别墅,两个儿子各得一套,其余的留作自酿原汁原味、不添加任何药济的葡萄酒。他说:我的发展根基是在桃花村,现在年轻伢都想奔大城市跑,我常教育儿子们还是桃花村好。因他思想解放,有闯劲,去年全村60名党员一致投票选举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如今,桃花村以桃花街为园心,420户都住进了新楼房,有51户买了小车,摩托车、电冰箱等电器家家拥有,280多户电脑派上用场。

桃树、桅果、葡萄种植成规模,意杨、湿地松、油茶等生态林也迅速发展。7组张如意、张守信就各自栽各了100多亩。51岁的张守信乐呵呵地说:生态林见效慢点,但投工少,规模栽种也能发家致富,并可以起到绿化作用,是国家扶持的项目。

程业斌说:“选我任支书就要带领大家不断发展,按照上级指引的方向走。我村将打造农庄型、旅游型、生态体验型的古镇新农村,现在每年接待游客8000余人,估计过年把会翻番。下步将不断开发古塔资源,唱响桃花牌,让桃花村真正成为美丽乡村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