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由县委改革办、县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的“改革攻坚在一线”专栏。招投标是衡量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重要晴雨表。近年来,红安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创新“直播评标+席位制分散评审”改革模式,打破了传统招投标模式,为招投标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经验,这场创新模式下的招投标,具体是如何运作的?咱们现在就去看看。

走进焕然一新的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大厅,LED大屏正实时直播着评标现场的无声画面,监控室内工作人员通过智能系统全程监控,井然有序。

据介绍,现在每次开标后,所有投标文件在系统自动操作下都被“匿名”了,原本清晰可见的投标企业名称、标识等关键信息,全部“隐身”,无法从细节上获取任何有关企业的信息。每个评标间内,专家们专注地对着电脑屏幕,全程无异常交流。
县公共交易中心党组成员、信息技术股(见证服务股)负责人秦鹏说:“新建9间独立评标室,实施‘暗标盲评+席位制分散评审’改革模式,实现了‘同标不同室’,异地专家抽取比例提升50%。”
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承担着红安大量重点工程招投标工作,涵盖“交通道路、景观改造、教育民生”等多方面,近年来,中心依托AI智能评标系统,仅用几分钟就完成了投标文件的智能解析、资质核验等关键环节,评审效率提升80%以上。

市场主体秦闯说:“现在真是太方便了!以前跑招标要带一大堆纸质材料,现在全程网上办理。最让我们放心的是能实时看到评标过程,交易透明度确实提高了不少!”
为提高服务质量,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还新成立见证服务股,部署30个高清摄像头,全程音视频监控。目前,实现了50个项目100%全覆盖,拦截10起异常行为。并联合15个部门建立协同监管机制,投诉量明显下降。

这个像电话亭一样的小单间,就是评审专家们的工作间,标书“匿名”了,评标的专家也是“随机”派,每个评标仓配备了专业隔音设施、全程音视频监控,形成封闭且独立的评审空间,阻断一切外界联系,来参加各领域的评标专家只依据招标文件的要求和评标办法进行评判,不受任何干扰。
采访评标专家杨才刚说:“现在的监管体系实现了全过程留痕、可追溯,让评标工作更加规范严谨。”

改革创新成效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发布政策解读、典型案例等,建立"三端公示"机制,在网站、公众号、现场同步公开投标人、代理机构、评标专家的差错行为,让违规无处藏身。线下全市首创评标"无声直播",通过LED大屏实时公开非涉密民生项目评标全过程,全程录像存档,滚动播放交易信息,实现零质疑、零投诉、零拒绝。
秦鹏说:“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推进两项工作:一是创新‘一主多副’远程评标,已完成城区绿化工程采用‘红安主场+赤壁/建始客场’,争取年底前完成6个以上跨省远程评标项目,破解‘熟人评’难题;二是建设数字化见证系统,实现评标过程自动抓录、异常行为智能预警,为监管决策提供精准数据支持。我们将坚持‘规范、透明、高效’服务理念,持续改革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打造群众满意、企业放心的阳光交易平台。”
从空间重构到机制优化,从内部见证到社会监督,红安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用一系列改革举措,让公共资源交易的每一步都走在阳光下。这样的改革,不仅让市场主体更安心,也打造了更优的营商环境。改革攻坚在路上,下期我们将继续聚焦基层改革的生动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