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山路寻野趣.守红脉绣乡愁——红安四房湾,诗行里的归乡圆梦之旅

2025-11-10 16:13   .

作者:陈良新

“驱车百里赴乡愁,秋染层林景自幽。” 2025年11月9日,武汉游子陈女士携闺蜜循着诗韵,驱车1.5小时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红安县上新集镇桥店村四房湾。深秋的古村,恰如《归乡》一诗所绘,层林尽染间藏着岁月静好,红柿垂枝凝着晓露,青溪绕郭映着云楼,“山衔远黛连三镇,路接长川通九畴”的壮阔景致,让久别故园的陈女士满心激荡,那句“久别故园今又至,乡音未改鬓微秋”,正是她此刻心境的最佳写照。

车子驶入刚竣工的王姚线南延线,道路两旁山茶花苗绿意盎然,远处山林红叶与翠绿相映,熟透的柿桔如红灯笼点缀山间。抵达四房湾附近的小程山,陈女士执意踏上儿时的求学路,脚下落叶簌簌,正如《忆昔》所咏“小程山路叶初黄,犹记儿时上学忙”。踏着蜿蜒山道,她娓娓道来童年趣事:“以前每天清晨和小伙伴结伴上学,夏天采野果,秋天捡板栗,正是‘野果盈筐添雅兴,山花缀鬓送清香’的时光。”山间草木清香扑鼻,同乡小妹钻进山林寻采野菇,清脆的欢笑声回荡山谷,重现了诗中“溪桥踏浪追晨旭,竹径寻菇沐晚凉”的野趣场景,让“岁月留痕情未老,故园风物总难忘”的眷恋在心头蔓延。

穿过山路,四房湾的轮廓渐次清晰。一口明镜似的门口塘映入眼帘,塘埂旁两棵百年古树相依相偎;青石板巷道苔痕浅淡,踩上去微凉温润;湾泉井水质清冽甘醇,掬一捧入口,仍是记忆中的甘甜,恰如《感怀》中“泉井甘醇滋岁月”的描摹。庭院内外,柿树桔树枝繁叶茂,陈女士随手摘下几个桔子,剥开果皮,清甜果香沁人心脾:“这就是故乡的味道,在武汉再贵的水果,都吃不出这份纯粹。”漫步湾中,谭家田的清末京官陈逵九故里、茅屋岗的二程出生地等人文印记,让她深深体会到“二程故里文风盛,逵九家乡底蕴绵”的深厚底蕴,古村“红古交融景万千”的独特魅力,在一砖一瓦间徐徐铺展。

“青砖石门立斜阳,见证当年岁月长。”来到河口县苏维埃政治保卫局旧址前,古朴厚重的门楼静静矗立,正如《访红色旧址》所咏,见证着“赤帜曾扬苏维埃,丹心永照鄂东疆”的峥嵘岁月。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居住在旧址后,听闻有人探访,迈着稳健的步子走出家门,轻声说道:“这老门楼是咱湾里的宝贝,真希望能早点修缮好。”这正是诗中“老人寄语期修缮”的真实写照,让陈女士眼眶微微发热:“小时候常听长辈说起红色故事,如今亲耳听闻老奶奶的期盼,更觉红色记忆绝不能被遗忘。”桥店村委会陈主任当即介绍了遗址现状与修缮设想,陈女士主动表明心意:“我愿牵头联系镇村干部,一起出谋划策,让红色地标得到妥善守护。”用实际行动践行“游子牵情谋护彰,红色基因须永续”的担当。

日近中午,半阴的天光依旧柔和,暖风拂面,正如《送别》中“半阴天气暖风驰”的景致。陈女士一行依依不舍告别四房湾,村民们站在村口挥手送别,反复叮嘱“常回来看看”,手中递来的桔子凝着别绪,正是“手赠桔香凝别绪,言传叮嘱寄相思”的温情场景。“路通南北情千里,梦系乡关月一轮”,陈女士望着村口的茶花苗,与村民相约“待到春花绽放日,重来共赏木兰枝”,让归乡的情谊在诗行中延续。

如今的四房湾,正以“木兰茶花谷+红色遗址群”为核心,整合田园生态与历史文化资源,全力打造农文旅体研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践行着《感怀》中“干群同心兴伟业,乡村振兴著新篇”的愿景。在这里,诗中的山山水水化作实景,实景中的点点滴滴凝成诗行;踏山路寻野趣,是对童年诗境的追寻;守红脉绣乡愁,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红安四房湾,不仅让游子在平仄韵律中找回了故乡的味道,更让归乡圆梦的故事,在“千秋万代颂荣光”的期许中,成为乡村振兴路上最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