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医共体改革是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繁”的根本性问题的重大改革事项。今年,红安县委改革办牵头推进深化紧密型医共体改革,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惠及千家万户。
每周,县医共体总医院(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阮桂珍都会来到七里坪苏区医院巡诊。

“你在总院的检查结果和用药情况,这里都看得到,不需要重复检查。”在苏区医院“名医工作室”里,阮桂珍医生耐心地对患者说。改革以来,县医供体总医院已建成覆盖全县的远程会诊平台,实现县域检验检查结果互认3523次,为患者节约重复检查费用近88.9万元。
县医共体总医院(人民医院)和总医院中医医院院区在乡镇卫生院建立“名医工作室”,安排10余名专家轮流到各个基层卫生院巡诊。同时搭建“数智化病理平台”,基层医生可实时上传病理图像,由县医供体总医院以及省级专家远程会诊,大大提高了诊断效率。

“以前没有这个平台的时候,得把标本送到武汉去,不方便、花费大,现在有了这个平台就非常简单。”阮桂珍感慨到。截至今年10月底,县医共体总医院共完成数智化病理诊断例数16301例,其中,帮助红安县中医医院完成病理诊断例数1669例、妇幼保健院373例、其他乡镇卫生院137例,上传疑难病理到省级远程会诊例数为237例。

在七里坪镇盐店河村卫生室,“心电一张网”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完成心电检查。心电数据实时上传至县人民医院诊断中心,必要时可立即启动双向转诊和急救绿色通道。目前,该系统已覆盖全县102个村卫生室,累计完成远程心电诊断585例,成功筛查急性心肌梗死等危重病例8例。


两年来,红安县医共体总医院依托数字医院架构,织密服务“一张网”,建强信息“一平台”,高标准建设“五大临床服务中心”“五大急诊急救中心”“五大资源共享中心”和“五大高质量管理中心”。通过检查互认、远程会诊、联合门诊、联合病房等改革举措,打通了服务群众健康的“最后一公里”。

为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2023年12月,红安县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组建红安县医共体总医院,县总医院和县人民医院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总医院以县人民医院为主体、县域其他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为成员,实行一体化管理,统筹县域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资源和业务发展,以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信息互联互通为抓手,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打造红安医疗改革亮点。

红安通过坚持县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配合、高位推动改革,持续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全力依托数字医院架构,织密服务“一张网”,建强信息“一平台”,高标准建成“五大临床服务中心”“五大急诊急救中心”“五大资源共享中心”和“五大高质量管理中心”。通过全面落实检查互认、远程会诊,广泛建立联合门诊、联合病房,坚决打通服务群众健康的“最后一公里”,将医共体改革的成果,实实在在转化为就医满意度的持续攀升。

如今,红安县域内就诊率稳步提升至90.8%,基层就诊率达到81%。医共体改革,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县级医疗”的便利与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