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有韵味的红安商号

2025-10-24 16:28   来德胜

红安县历史上是鄂东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县,人口、面积与经济规模长期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然而,在晚清至民国时期,随着“黄帮”商帮的兴起,红安商号呈现井喷之势,成为当地商业史上的一段辉煌。“黄帮”作为鄂东地区重要的商业品牌,其影响遍及湖北乃至全国。据红安学者邓红伟在《近代黄帮研究》中的论述,红安“黄帮”主要由四类群体构成:一是以董必武为代表的革命群体;二是红安南部的资本家群体;三是医药从业者;四是洋铁匠等手工业者。本文依据相关文献,对红安晚清民国时期的商号文化做一梳理。

一、商号命名的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商号名称不仅是店铺标识,更是吉祥文化、商业道德与行业特色的结合体,常由寓意美好的字词构成,具有较强规律性。其命名结构一般包含三至四个部分:

• 核心吉祥字:如瑞、隆、昌、盛、兴、茂、丰、恒、永、福、祥、顺、泰、安等,寄托生意兴隆、长久发展的愿望;

• 美德字:如信、义、仁、德、诚、谦、和、庆等,强调儒商精神与经营信誉;

• 行业后缀字:如堂(医药、食品)、斋(文化、食品)、楼、居、轩(餐饮、茶社)、祥(绸布)、泉、涌(酒坊)、升、兴、号(通用)、栈(旅店)等,点明业务性质;

• 前缀:常为创始人姓氏或地名,如“张泰来”“冯义顺”“胡三泰”等。

商号名称承载着店主对事业的美好期盼与“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经营理念,成为中华商业文化的重要遗产。其用字多源于经典,注重文化内涵,可分为三类:

1. 吉祥寓意类:如“恒源祥”(恒久、财源、吉祥),常见于纺织、百货业;

2. 传统美德类:如“同仁堂”(同修仁德),突出医药行业的道德准则;

3. 行业特性类:如“荣宝斋”(繁荣、珍宝、文化场所),多用于书画文房行业。

这些名称每个字都经过精心挑选,融合文化价值观与商业理念,成为命名的典范。

(图为鄂豫皖中西药局旧址。)

二、红安商号的发展概况

红安商号既具全国商号文化的共性,又富有地方特色。在产业方面,以棉花最为著名,行销全国,尤其在上海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其他行业包括房地产、木材、煤矿、桐油、牛皮、药材、白铁等,以及粮油、当铺、杂货、糕饼、药店、丝烟、盐店、布匹、斗行等。

在地域分布上,本地商号多集中于县城、七里坪、八里湾等集镇,以服务百姓日常生活为主,规模较小;外地商号则分布于汉口、上海、沙市、重庆等沿江大城市,以大宗商品贸易为主。经营方式有坐商与行商之分,其中行商以药材贩运、洋铁匠等为代表,如至今在荆州东门仍有数代从事白铁业的红安人。

(图为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旧址。)

三、红安主要商号辑录

(一)黄安县城商号

历届黄安商会会长均拥有自己的商号,多位于县城,如:

• 同春、张泰来(张国藻)

• 吴继泰(吴青山)

• 冯义顺(冯玉斋)

• 刘肇丰(刘汉卿)

• 陈万元(陈炳仁)

• 宋泰元(宋继景)

• 张万顺(张泽芝)

县城东正街商号密集,如陈万元(杂货)、谦泰恒(杂货糕饼)、大有(当铺)、张元记(杂货兼药)、吴三顺(布匹广货)、同春(当铺)、段祥顺(杂货)、刘天吉(杂货、糕饼、丝烟)、同茂生(药店)、冯义顺(商号)、郑南记(盐杂货)、吴继泰(布匹)、普际(当铺)等。

东门上岗以斗行为主,有宋启元、宋如甲、胡三泰、戴洪泰、杨玉先(棉花行,经营红安大布)、蔡焕堂(棉花行)等。其他地段还有恒盛和、梅长兴、义兴泰等绸布店。

(二)七里坪商号

主要有大生祥(药店)、邓正昌、张世美、刘道生、春和倡、可九、泉源、刘聚兴(以上为粮油店)、万顺庆、同裕源(瓷器)、鼎泰祥(当铺,后为鄂豫皖苏维埃银行)、恒心和、敬丰恒(杉木)、振兴源(布匹)、吴万顺、万顺全、义福生、柯义生(杂货)、同裕昌、亦韩康(药店)、裕和盐栈、潘复兴(粮店)、周太丰(杂货)等。

(三)八里湾商号

主要商号包括天盛公、同心公、德太公、张玉记、刘恒裕(木料行)等。

(四)外地红安商号

红安人在外经营的商号以棉花业最为突出,如:

• 永福庆、宏庆升(程海门、程栋臣,经营棉花、木材、煤矿)

• 怡生永(程栋臣,经营棉花、棉纱、桐油、牛皮)

• 集成丰(吴伯池,棉花)

• 大兴全(谢炎山,棉花)

• 利源通(江钜卿,棉花)

• 元丰畅、正泰福(吴秋实等,棉花)

• 刘恒裕、刘道生(木材)

• 均安栈、和记栈、合泰正(行栈)

(五)其他行业商号

还有铸造业的万寿和、刘正丰,糕饼业的志大成,小吃业的钟大月(水心包子)、夏熙之(五香豆腐干)、胡宗青(绿豆粑),以及复兴石印局(印刷)等。

这些商号的产品许多至今仍是红安特产。如“志大成”的干酥饼、白麻片等畅销省外;“钟大月”水心包以萝卜馅配辣椒油、胡椒粉等佐料,风味独特;“夏熙之”豆腐干享誉城乡;“胡宗青”绿豆粑冷热皆不变形。天台山煨葫芦、珍珠菜等山珍曾载入帝王菜谱,也是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思念的家乡味。

商号招牌多以木牌悬挂于门首,制作精美,文化韵味浓厚,成为红安历史的独特名片。

(图为董必武故居“董恒豫”酱菜铺)

四、红色商号与家国情怀

红安商号中不乏支持革命、奉献家乡的典范。

(一)董恒豫商号

董必武家族的“董恒豫”商号,始于曾祖父董为霖在武家畈经营酱园。“恒”取自《诗经》,喻长久;“豫”出自《尔雅》,寓安乐。董家以此招牌继承酱园手艺,被称为“酱园董家”。今董必武故居仍悬挂“董恒豫”牌匾,二字亦成为其理想信念的写照。

(二)大生祥药铺

七里坪“大生祥”原为郑位三之父郑维翰所开中药铺。1931年,为支援红军药品供应,以此为基础成立红军中西药局。郑维翰曾任苏维埃政府主席,后随军游击,病故于战场。戴克敏家族亦曾以“大生祥”为号经营杂货与药店,戴淑先受戴克敏影响参加革命,成为红军军医。戴克敏还是郑位三的入党介绍人。

(三)裕和盐栈

1933年,为缓解食盐短缺,黄安设立裕和盐栈,总栈在县城,分设八里湾、七里坪。盐栈明定不得短斤掺假,零售限价,百姓得享平价盐。经理王赐民与内纪纲高瑞良具民族气节,抗战期间拒绝日伪利诱,将盐栈重心北移七里坪,支持抗日军民。高瑞良后任七里坪商会会长,参与国共合作事务,并资助抗日训练班,解放后获政府录用。

(四)潘复兴粮行

1933年由潘大钊开设。1937年国共七里坪和谈期间,潘大钊担任联络人,承诺支援中共抗日粮食十万斤。1947年刘邓大军经七里坪时,潘大钊交付粮食12万余斤,其中10万斤为无偿捐赠。粮行在抗战中迁至潘氏祠,业务扩展,为抗日军粮筹集发挥作用。

(五)张玉记商号

八里湾商号张玉记在抗战期间成为新四军第五师的物资中转站。在八里湾商会组织下,通过统战关系从日伪区购运子弹、医药等紧缺物资,秘密转交新四军。1944年,商会分两路采购盐、印刷物资,支援部队需求。

(六)永福庆与栋臣学产

程栋臣家族的“永福庆”是红安著名商号。1935年,程栋臣捐银四万两,购灾民田房作为学产,设立“栋臣学产”保管委员会。年收租谷折银元约8000—10000元,承担全县教育经费约五分之一,用于县立中小学补助、学生津贴等,直至黄安解放。

结语  红安商号在晚清民国时期的繁荣,是“黄帮”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商号的命名智慧与经营伦理,更在地方经济、革命运动与教育事业中发挥了独特作用。这些商号及其背后的故事,成为红安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值得铭记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