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下铸军魂 记红安县返乡创业退役军人罗绍长

2025-10-24 12:21   毛红平

红安网消息   湖北省红安县被誉为“中国第一将军县”。

新时代的红安儿女,如何传承红色基因,续写老区高质量发展新传奇?在红安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一位退役军人不忘初心,唱着《红安谣》,决心返乡创业,用“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续写了一部红安大地上的兴村富民曲,他的名字叫罗绍长。

罗绍长出生在红安县高桥镇,他村庄周围走出詹才芳、王近山、张仁初、胡奇才等四位开国中将,自己村里还出了中将胡奇才,少将罗应怀,他从小就崇拜这些将军,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传承红色精神,长大后要当一个好兵。

脱下军装兴产业,传承基因促振兴

糯米酒、红安苕,土鸡成群、黄牛满圈……在湖北省红安县的兵和农场,铺陈着一幅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

兵和农场的“场主”是出生于红安县高桥镇的罗绍长。他退役自主择业后不久,放弃优厚待遇,舍弃大城市生活,自愿回到家乡做一名“新农人”,一心构筑他的田园梦,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1991年罗绍长当兵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当到部长后,他后自愿申请到西藏边防。原系西藏军区某部队党委书记,中校军衔。军校毕业后,他志愿申请到西藏边防服役,圆满完成边防值勤、平暴维稳、军区比武等重大任务,199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先后在北京军区、成都军区、西藏军区服现役,中共党员、中校军衔,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 2013年3月至2016年6月在华工后勤集团任经理; 2016年7月至今成立红安县高桥镇兵和养殖专业合作社(国家级示范合作社) 担任理事长,并被评为黄冈楷模,扶贫助残先进个人。

“前20年戍边卫国为国家尽忠,后20年返乡创业为家乡尽孝。”这是罗绍长的铮铮豪言。

生长在革命老区,罗绍长从小就有英雄梦,他为生在两百个将军的故乡而骄傲。参军,考军校,他在军营中度过了几年岁月。

2017年3月,退役自主择业已经在武汉工作的罗绍长,作出了大胆的决定——回乡创业。他先后流转张家田村等4个村的土地3000多亩,建立兵和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198户贫困户稳定脱贫。7年间,合作社每年支付土地租金30多万元,人工费近80万元,临时用工500多人次。

合作社主要从事大别山黄牛养殖。罗绍长不再是中校,他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牛倌”。近几年,他摸准市场需求,坚守“种养结合、生态优先、循环发展”的经营理念,专攻大别山黄牛品种保护、改良与繁育。

几年时间,他的土黄牛有1000多头,牛肉俏销北京深圳等地。糯米酒、红安苕、本地土鸡等,农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小池塘、果蔬大棚、银杏树、芭蕉红石兰等,农场花团锦簇,鱼翔浅底,白鹭翩飞,鸟语花香。沼气煮饭,生态化农庄,现代化模样。

目前,合作社由创建初期的五名社员发展到有247名会员,年创产值由原来不足百万上升到过千万。通过产业扶贫、技术培训、农机服务、入股分红、打工收入、土地流转等多种方式,项目共计带动本村及羊子山等周边村123户300多人脱贫致富。

2018年,被评为红安县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2019年,被评为黄冈市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2019年,被农业农村部选定为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指引视频拍摄的三家合作社之一。2023年,我们被中华全国供销总社评定为国家级示范社。

2020年,高帅、罗绍长发明专利:一种粪污与有机固废定向转化为蚯蚓饲料的方法。蚯蚓堆肥发明在参加湖北省(黄冈市)首届“军创杯”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上,彰显了农业科技化、循环农业创新,受到一致好评和重视。

“蚯蚓埋头地下钻,一心只为沃土翻。不图扬名腾飞显,只为好水好河山。”是他真实的写照。

流转土地五千亩,脱贫战场显身手

兵心如初躬耕垄亩,和而不同造福家乡。退役十多年的罗绍长,始终保持着部队优良作风和军人的本色。

他每天穿梭在5000多亩农田、牛圈和加工车间,只为了倡导健康理念,保证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为了保障合作社社员的利益和造福家乡的赤诚之心。

几年前,他放弃了武汉舒适高薪的工作,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精准扶贫的号召,带着多年积攒的工资收入和50多万元的退役安置费用,入驻红安县高桥镇张家田村,成立了兵和养殖专业合作社,先后流转土地5000多亩,现项目总投资3050万元。

目前,合作社由创建初期的5名社员发展到有847名会员,年创产值由原来不足百万上升到过千万。通过产业扶贫、技术培训、农机服务、入股分红、打工收入、土地流转等多种方式,带动本村及羊子山村等周边村523户3000多人脱贫致富。

2018年,被评为红安县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2019年,被评为黄冈市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2019年,被农业农村部选定为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指引视频拍摄的三家合作社之一。

目前,农场存栏黄陂黄牛800多头,年销售300多头。另外,每年种植优质大米、红安苕,创收100多万元。去年油茶产量2万多斤,创收100多万元。

农旅融合搞研学同心共圆军营梦

基地拥有绿色草坪、军用模型枪炮、野外障碍场地、电教室以及61位将军事迹展览馆,寝室则是军用被单铺盖……

走进夏令营,一栋迷彩教学楼映入眼帘,在蓝天的映衬下,仿佛置身军营之中。教学楼前,一群孩子在教官们的指挥下练习擒拿格斗,整齐划一的动作和严肃认真的表情无不体现着对军营生活的向往。而在另外的训练场地上,有的孩子在进行CS对抗训练,有的在进行射箭训练,有的在进行障碍穿越,孩子们不仅体验了训练带来的乐趣,也培养了团队精神,锻炼了意志品质。

兵和研学生态旅游服务农场夏令营队员涂晨说:“因为我的哥哥是特警,我想学习他那种坚韧不拔、勇敢向前的精神,所以我来参加这个夏令营,锻炼我的精神和品质,让我更加勇敢。”

夏令营队员郑雨晴说:“每天都是跑步做仰卧起坐之类的运动,感觉每天都很充实。”

罗绍长退役返乡后,创办兵和农场,带领120多名脱贫户走上了脱贫之路。2023年,闲不住的罗绍长和周边村几位退伍军人一拍即合,决定发挥退役军人优势,成立了这家集军事教育、农耕体验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研学教育基地。

“我们把部队的一些活动跟这个学生想学到的一些东西结合起来,既让学生学到了军事相关知识,也可以从中进行相关的国防知识教育,同时也让他们在农事体验中能够学到相关的农业知识,这是我们一个初衷。”罗绍长说。

项目启动初期,面对没有训练场地等问题,他知难而进,在高桥镇党委政府和独山寨村干部支持下,将废弃的村小学租赁下来,重新规划整修后,变成了一所迷彩的研学基地。如今,夏令营已开办了7期,每期都有500余名学员。

“罗绍长投资打造这个研学基地,是在延续他的军人梦,是在传承红安精神。也是为了告诫孩子们,要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不能丢了拼博奋斗的精神。”红安县高桥镇党委书记夏华兴说。

“让当过兵的人再当一天兵,让没有当过兵的人圆一个军营梦。”罗绍长说。

奋不顾身勇救火 将军故里党旗红

戎装虽脱,军魂未变。

2025年6月5日21时许,红安县城关镇胡家河社区万庄出现一惊险一幕:四季鲜水果行隔壁店铺着火,火光从门窗喷出,火焰迅速蔓延并夹杂啪啪的燃烧声。当晚,正在一旁买西瓜的退伍军人罗绍长闻讯后,以军人的无畏精神和熟练的救火技能及时扑灭火灾,挽回了重大损失,展现了红安精神。

“快救火啊!隔壁店着火了!”一声呼救传来,罗绍长急急扔下手中的西瓜,冲向火灾现场。

“大家让开,救火我懂行,我是退伍军人!”他边喊边捡起手边的拖把,拧开龙头,发现火势太大,随即又从隔壁抢来洗车水枪,不顾火焰炙烤,对准门缝喷射。这时屋内火光通明,他时刻留意液化气罐和电器等易爆物品,生怕发生爆炸酿成二次灾害,空中飘舞的余灰迷了眼,他也顾不上。

“老公,别往火里冲啊!”妻子钟学文赶到现场时,已是吓哭了,而罗绍长条件反射式地只有一个念头,“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退伍军人的天职”。在罗绍长持续喷水扑救下,大火被扑灭,他的面庞、手臂、脖子等多处被烧伤,救完火后便悄然离开了现场。

“昨天刚进了 10 多万的货,要是没他的英勇救援,那后果都不敢想!”四季鲜水果行老板秦汉斌心有余悸地说。被救店铺老板事后含泪说:“一家人都在外面,根本不知道家里着火,太感谢罗绍长了!”围观的群众纷纷称赞:“救火真有经验,要不是他冲进去,损失不得了!”

“罗绍长退伍不褪色,他不断传承红色基因,发扬大别山精神,英勇救火,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是新时代大别山精神的典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红安县高桥镇党委书记夏华兴称赞道。

黄土生金富村民 兵和农场话丰年

“目前,已建成存栏300多头的优质红安爬山黄牛养殖基地一个、500亩脱毒红安苕种植基地一个、百亩中药材基地一个、百亩高油酸花生基地一个、百亩优质旱稻实验基地一个。”前不久,高桥镇党委书记夏华兴热情地介绍了罗绍长的产业基地。

在红安县兵和养殖专业合作社基地,65岁的吴克文一边饲养着黄牛,一边说:“我在兵和农场干了8年,在这里包吃包住,每年纯收入还在2万元以上。”这位来自高桥镇祠堂岗村王家田小组的脱贫户内心十分感谢罗绍长。

该镇羊子山村余家咀塆的陈天元逢人就说:“感谢合作社,让我有一个新家,每年还有几万元收入。”原来,现年46岁的陈天元患有智障,长期在外流浪,罗绍军听说后就安排专人四处寻找,2021年把他从外地找回后,就安排在兵和农场当饲养员,在罗绍军手把手教导下,陈天元现在是农场有技术的饲养员了。

80后的大学生江忠胜以前在广东做石材生意,后来生意不景气于2018年返乡,罗绍长知道他是大学生,有会计专业,就多次上他家做工作,最后,江忠胜就留在兵和农场做会计,每月工资在7000元以上。为了留住人才,罗绍长又将农场的农业机械授予他管理,并扶持他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江忠胜一有空闲就可以从事农机社会化服务,仅今年元至6月份,他就完成了2900余亩的耕作面积。

“人人争创业,村村谋创新,处处青山在,家家夕阳红。田间阡陌相连,村里鸡犬相闻。让亲情如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和谐友爱的绿洲。”罗绍长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从高原哨卡到乡村振兴,罗绍长两次“冲锋”,红色基因让大别山精神代代传承,他用行动践行着红安人的担当——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将革命精神熔铸在血液里。退役军人罗绍长更是用自己初心践行着大别山精神,用“我是一个兵”谱写了红土地上的兴村富民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