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当政务服务遇上数字技术,会碰撞出怎样的便民火花?今天,我们就走进红安县政数局,揭秘数字化改革如何让基层治理更高效、民生服务更暖心。
从语音唤醒到实时受理,短短几分钟完成养老金咨询,这不是科幻场景,而是红安县电视政务服务的日常。目前,这项服务已覆盖全县超5万户家庭,1852个政务事项实现 “电视网络端可办”,涵盖社保、补贴、证件办理等高频领域,日均服务达150人次,让“足不出户办政务”从美好愿景,变成了群众触手可及的便利。
记者问:“刘局长,刚才我们看到群众在家通过电视网络就能办事,特别方便!想问问您,这样便捷的服务背后,是怎样的数字化体系在支撑?咱们还有哪些让群众、企业受益的创新举措?”
红安县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瑶:近年来,红安县始终以“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为目标,全力构建“底座+平台+场景”的数字化服务体系。
第一是筑牢数字根基。我们编制了《红安县数字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完成中心城区23.2平方公里CIM六类数据及融合上图,全面覆盖13个乡镇(场、处)“一标三实”数据治理,围绕“十五五”数字经济规划,谋划项目37个。
第二是优化服务供给。我们分层分类梳理政务事项,目前已认领发布县级事项900个、乡镇级68个、村(社区)级25 个。不仅如此,我们还在“i黄冈”惠农服务平台上线本地特色应用7个。在省政务服务网,推出 39 个“一件事”主题服务,如:开办餐饮店、新生儿出生这些以前要跑多个部门的事,现在只需“一表申请、并联审批”。截至目前,已累计办理“高效办成一件事”1.6万余件,平均办理时限压缩60%以上。
第三是创新数字应用场景。“红客家”智慧文旅平台上线后,游客一部手机就能查景点、订门票、听讲解,带动线上预订量增长40%;智慧养老平台打通民政、卫健等多部门数据,能精准识别分析需求,为养老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智慧就业”小程序运用AI智能算法,实现岗位与求职者“秒级匹配”,目前已帮助近5800人找到满意工作;智慧应急系统更是接入31家重点企业和20处自然灾害风险点位的智能物联设备,24小时实时监测安全隐患。特别是“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以前企业要跑4个部门、提交多套材料,现在一次申请、多部门联合踏勘,实现“一次上门、全部办结”,这就是数字化赋能的生动实践。
数字化改革的温度,藏在每一个细微的民生场景里。在高新区,企业不再为水电气网报装多头跑腿,联合服务队上门即办的效率赢得频频点赞;在乡村,“巡回大厅”工作队员带着便携式数字设备进村入组,帮老人办理养老认证、医保缴费、提供咨询,让农村老人“不用出村也能办大事”;在县政务服务中心12345 热线受理室,接线员接到异地退休人员求助后,通过跨区域数据协调,问题当天就得到解决。
编后:从电视政务到智慧养老,从安全监管到赋能文旅,红安县用数字化改革破解了一个又一个基层治理难题,回应了一件又一件群众急难愁盼。如今,“高效办成一件事”不再是口号,而是写在群众笑脸里、记在企业好评中的真实体验。改革攻坚在路上,下期我们将继续聚焦基层改革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