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执笔,“五色”生辉:红安上新集镇绘就老区振兴新画卷

2025-10-16 21:34   红安县上新集镇   陈良新

红安网消息  在大别山南麓,滠水河如碧绿绸带蜿蜒流淌,滋养着红安县上新集镇这片英雄的土地。作为孕育了韩先楚、吴振挺等五位开国将军的“红色口子镇”,这里的发展血脉中始终奔涌着红色基因。近年来,红安县以党建为统领,锚定“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全域振兴”目标,将上新集镇作为乡村振兴示范区精心打造,通过“红色铸魂、绿色打底、金色强产、古色塑形、彩色惠民”的“五色”路径,绘就出一幅老区振兴的崭新图景。

红色铸魂,凝聚发展合力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红安县构建“党建引领+规划先行+项目攻坚”机制,将上新集纳入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整体布局,推动区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针对发展短板,县委县政府专项调研后形成《上新集镇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专项方案》,并将重点项目纳入全县规划。通过“能人回乡”工程,吸引贺席联等企业家返乡投资,为振兴注入新动能。

对韩先楚将军故居、蔡申熙战役旧址等红色地标的系统性保护与修缮,让历史遗迹成为革命精神的“活课堂”。一支30余人的红色宣讲队和计划打造的沉浸式体验馆,正让红色基因在创新传播中代代相传。

绿色打底,织就便捷路网

“以前去县城得绕远路,现在20分钟就能到!”石古岭村村民的感慨,源于一条条新修的公路。红安县以“对内畅通、对外联通”为目标,全力构建立体交通网络。永红村至高山庙村的沿河乡道,不仅解决了沿线5个村的出行难题,更串联起红色与生态资源,为文旅融合铺就“快车道”。正在推进的滠水河北门港大桥项目,将实现与黄陂木兰花乡景区无缝对接,助推上新集深度融入武汉城市圈。

同时,10.8公里的公路绿化工程与新安装的路灯、射灯,既提升了道路“颜值”,也照亮了百姓的平安归途,为发展增添了生态底色。

金色强产,夯实富民根基

产业振兴是硬道理。上新集镇通过“县镇联动招商+村企合作经营”,形成了多元融合的产业发展格局。

传统产业焕新:“上新集苕粉”品牌依托标准化加工厂声名远扬,石古岭村等更开发出融入红色与古村元素的文旅伴手礼,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新兴产业崛起:依托红安“华中泛家居产业最强县”定位,昌浩新材料、仙泊绿色建筑等项目落地,本土企业金都名珠为行业龙头配套,吸纳数百本地劳动力就近就业。

农旅融合增效:精心打造的“寻古-忆红-赏绿”精品旅游线路,将分散的资源串珠成链,通过“楚商回乡”座谈会吸引投资,推动红色文旅综合体和农产品电商发展。

古色塑形,留住乡韵乡愁

振兴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内外兼修”的蝶变。上新集镇坚持“一村一主题、一村一特色”:

集镇区:法治广场、生态停车场、红色文化长廊共同构成“15分钟法治文化圈”;环境整治、“见缝插绿”让集镇在便捷有序中保留老区底蕴。

乡村里:石古岭村保护古遗址,青石古巷成为“古韵打卡地”;兴安冲村打造韩先楚将军故居VR展室,百亩荷塘形成“红+绿”模式;余家岗村千亩果园推出“采摘+研学”套餐;黄才畈村整治红色遗址周边环境,夯实文旅基础。

彩色惠民,共享幸福生活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于民。

服务更贴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便捷。

增收有保障:多元产业为村民提供了“务工+经营+分红”的多渠道增收模式,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治理更有效:村民议事会让“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村规民约融入“革命家训”,引导传承优良家风,实现红色文化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

以党建为笔,蘸“五色”之墨。今日的上新集镇,正以红墙初心、古砖底蕴、绿林希望的深度交融,在老区振兴的征程上挥毫泼墨,绽放出愈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