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在红安县太平桥镇的田间地头,只要提起张龙的名字,农户们的脸上总会浮现出信赖与亲切的笑容。这位1967年出生、1991年便投身农业农村工作、拥有25年党龄的老党员、老黄牛,用三十四载的默默耕耘,将自己的根深深扎进了脚下的泥土,也将服务“三农”的初心使命,化为了一个个丰收的喜悦、一面面感恩的锦旗和一项项扎实的产业成果。他不仅是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解难人”,更是长期以来驱动全镇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护航员”。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他是困难农户的“定心丸”
张龙同志的为民情怀,具体而微,体现在对每一个急需帮助的农户的倾力扶持上。2023年,他了解到张应龙村一组村民张德良,年近六十且曾中风,生活困窘。面对这位对生活重燃希望却缺乏资本与技术的乡亲,张龙没有停留在口头关怀。他主动上前,帮助张德良流转了70亩荒田,并亲自协调,从农资店赊来种子、化肥、农药,又请来机械完成前期作业。从春种到秋收,张龙的身影频繁出现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全程跟踪,精准指导。秋收测产,亩产高达1570斤,实现纯收入3.7万元。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脱贫,更是为一个家庭注入了生活的信心。张龙用行动证明,他把每个农户都当作家人,他们的实际困难,就是他行动的号令。
而这种倾情相助,在2025年10月9日再次得到了印证。种植大户彭世东为他送来“指导传农技解民忧田无杂草,办实事暖民心稻获丰收”的锦旗,正是对张龙长期以来精准农技指导与暖心服务的集中致谢。在张龙这里,锦旗不是偶然的荣誉,而是他日复一日“把种植户挂在心中”的必然结果。谁家遇到技术难题,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把脉开方”,并不断请教专家、总结老农经验,持续改进技术,充电提升。
从“一个社”到“一片产业”:他是农业机械化的“擎旗手”
张龙同志的岗位贡献,远不止于对个体农户的帮扶,更在于他以战略眼光推动全镇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太平桥镇兴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壮大历程,就是他“以点带面”工作法的完美诠释。
合作社建立之初,仅有寥寥几台机械,势单力薄。张龙同志看到了农业机械化的未来,亲自指导扶持。他巧妙结合国家购机补贴政策,帮助合作社流转土地860亩,将其打造为全镇的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从土地翻耕、播种、植保到收获、秸秆还田,实现了一条龙的机械作业,为全镇农户提供了看得见、信得过的样板。
在他的精心培育下,昔日的“小苗”已长成“参天大树”。兴隆农机专业合作社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150台套大小农业机械、3台无人机植保设备的省级示范社,每年机械翻耕面积达12000亩,植保面积8000亩,收割面积11000亩,基本满足了全镇农业生产机械社会化服务需求。更令人振奋的是,在他的鼓励与指导下,该社青年农机手吴昊在2024年全省农机手操作竞赛中荣获亚军,展现了太平桥镇新型职业农民的风采。这个合作社的崛起,极大地提升了我镇农业生产的效率与效益,是张龙同志立足岗位、推动系统性变革的生动实践。
从“相互学”到“比帮超”:他是产业新风的“引领者”
张龙同志深谙“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道理。他不仅自己传授技术,更致力于营造全镇种植户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他经常组织种植大户进行培训学习,要求他们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在他的推动下,如今全镇种植大户中已然形成了“比产量、比质量、比收入、相互帮”的良性竞争与合作风气。这股风气,成为驱动太平桥镇农业持续进步的内在动力,其价值弥足珍贵。
从红安县八里农机站,到觅儿农机站,再到如今的太平桥镇农业服务中心,张龙同志三十四年如一日,岗位在变,服务“三农”的赤诚之心从未改变。他用自己的专业、汗水与智慧,生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农业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他是我们身边看得见、学得到的榜样,他的事迹,激励着更多人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上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