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的军徽:红安土地上永不褪色的革命印记

2025-10-05 15:48   上新集镇人民政府   陈良新

红安网消息 秋风吹过红安县上新集镇的黄才畈村,稻场边的老樟树叶片沙沙作响,风声里裹挟着一段尘封近百年的红色往事,在这片红土地上轻轻回荡。

1932年10月10日,鄂东革命根据地的宁静晨曦被骤然响起的枪炮声打破,仙人洞战场的硝烟中,红二十五军军长蔡申熙的身影永远定格,将生命献给了他守护的这片土地。

如今,上新集镇的青年干部以红色文化小剧《血染的军徽》为载体,让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重焕生机,让沉睡的革命记忆在新时代苏醒,让血染的军徽续写荣光。

黄才畈的生死时刻:一场决定命运的战斗

黄才畈,这座位于大别山南麓的小村庄,在1932年深秋成为红四方面军命运转折的关键节点。彼时,第四次反“围剿”战斗陷入胶着,敌军以数倍兵力对鄂豫皖根据地形成合围,仙人洞作为前沿阵地,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生命线”——守住这里,才能为红军主力转移争取时间。

10月10日清晨,天刚蒙蒙亮,红二十五军军长蔡申熙便将指挥所从张家田村前移至仙人洞山巅。连续三天三夜未合眼的他,双眼布满血丝,眼神却如火炬般明亮,这份坚定源于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就在此时,侦察兵紧急来报:敌军两个团正朝阵地猛冲而来!蔡申熙刚端起的饭碗“哐当”一声放在石桌上,抄起望远镜便往山头冲,嘶哑却有力的声音在风中回荡:“同志们!守住阵地!一定要掩护主力转移!”

枪声密集如惊雷,子弹撞击山石迸溅的火星带着寒气。一枚子弹突然穿透蔡申熙的小腹,又从腰背部穿出,鲜血瞬间浸透军装,红得刺眼。警卫员哭着要将他抬下阵地,他却死死抓住担架边缘,微弱的声音里满是坚持:“别管我!接着打!主力没撤,我不能走!”

直到看到主力部队的身影渐渐远去,他才眼前一黑,在民工的担架上昏了过去。当担架抬进黄才畈村,村民们纷纷围拢过来:有人跑回家取来仅存的草药,有人端上刚温好的米汤。看着担架上染红的布条,不少妇女背过身偷偷抹泪——这位为老百姓打天下的军长,怎么就伤得这么重?

土坯房里的诀别:军徽承载的信仰与传承

黄才畈村的一间土坯房被临时改造成抢救室,红四方面军总医院医生苏井观背着药箱气喘吁吁赶来。当他解开蔡申熙的军装,看清伤口时,心瞬间沉了下去:内脏已全部破裂,以当时的医疗条件,根本无法手术。

总指挥徐向前匆匆赶到,看到昔日战友面色苍白如纸,这位素来沉稳的将领眼眶泛红。他快步上前握住蔡申熙的手,声音带着颤抖:“申熙,你挺住!我们还等着和你一起打回鄂豫皖,一起看革命成功啊!”

蔡申熙缓缓睁开眼,虚弱地摇了摇头,目光却始终盯着徐向前手中的军事地图——他心里牵挂的仍是部队安危。“向前……别管我……”他每说一个字都耗费巨大力气,“部队不能在黄麻地区久留……尽快撤出鄂豫皖……去平汉铁路以西……和贺龙部会合……保存实力……”

这不仅是临终嘱托,更是他用生命换来的战略判断,是对革命事业最后的牵挂。话音未落,他颤抖的手还在叮嘱:“我的笔记本……要交给党……孩子……就托付给广澜了……”

此时,蔡申熙的妻子曾广澜哭着冲进土坯房。蔡申熙已无力抬手,他艰难地示意妻子靠近,用最后一点力气从胸前掏出一枚红五星军徽——这是曾广澜当年一针一线绣成的,针脚里藏着夫妻温情,更藏着对革命的忠诚。

此刻,军徽沾着鲜血,红得愈发耀眼。“广澜……这枚军徽……留给女儿……”他的声音轻如炊烟,却字字千钧,“告诉她……父亲走的路……让她接着走……”

曾广澜双手接过军徽,泪水与血迹在军徽上交融。她用力点头,哽咽的声音里满是坚定:“申熙,你放心!我一定把孩子带大,一定让她记住,这红五星,是用她父亲的血染红的!”

话音刚落,蔡申熙的手轻轻垂下,双眼永远闭上。土坯房内一片寂静,只有窗外的风声与远处零星的枪炮声,为这位年仅26岁的军长送别。

黄才畈会议:火种照亮西征路

10月10日夜里,黄才畈村的一间农舍内,油灯亮了整整一夜——这盏后来被珍藏在黄才畈村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的油灯,不仅照亮了农舍,更见证了红四方面军命运转折的关键时刻。红四方面军将领们在此召开关键的“黄才畈会议”,油灯下,徐向前将蔡申熙的建议摆在桌案中央,语气沉重却坚定:“申熙用生命给我们指了明路,我们不能辜负他!”

经过彻夜讨论,会议最终作出决定:红四方面军立即撤出大别山,向平汉铁路以西转移,跳出敌人包围圈。这一决策为红军保留了珍贵的有生力量,也为后续革命斗争埋下希望的火种。

临行前,徐向前掏出几枚银圆硬塞给村民黄万英:“老乡,麻烦你们找一副棺木,好好安葬蔡军长。等革命成功了,我们一定回来谢你!”黄万英却连连摆手,将银圆推回:“首长,红军是为我们老百姓打仗,我们做这些都是应该的!这钱,我们不能要!”

村民们自发行动起来:有人拆了自家门板做棺木,有人上山挑选安葬地块,最终将蔡申熙安葬在黄才畈村后的山坡上。当红军队伍踏上西征之路,村民们扶老携幼站在村口送行,有人挥舞着自家织的红布,有人高声呼喊:“红军同志,你们一定要回来啊!”

军号声在山谷间回荡,红四方面军队伍在军旗引领下沿山路远去。曾广澜抱着年幼的女儿,手中紧紧攥着那枚血染的军徽,一步步跟在队伍后方。夕阳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军徽上的血迹在余晖中闪烁,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种,照亮了西征道路,也照亮了红安的未来。

新时代的传承:青年干部让红色记忆“活”起来

近百年时光流转,如今的黄才畈村早已换了新颜,但那段革命历史从未远去。上新集镇的青年干部接过了象征信仰与传承的“军徽”,以红色文化小剧《血染的军徽》为纽带,让革命故事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在编剧老师的指导下,十名青年干部反复打磨剧本、排练场景:从仙人洞战场的激烈厮杀,到黄才畈村的生死离别;从蔡申熙指挥作战时的坚毅,到曾广澜接过军徽时的坚定,每一个细节都力求还原历史真实。

为了演绎好蔡申熙“三天未合眼”的状态,饰演者特意熬红双眼,只为展现指挥员的疲惫与坚守;饰演曾广澜的干部在接过军徽的戏份中,泪水自然滑落,将革命女性的柔情与刚强诠释得淋漓尽致。

当《血染的军徽》在红安县选拔赛舞台上演时,台下观众无不动容。老一辈红安人看着舞台场景,想起父辈口中的革命故事,眼角泛起泪光;年轻观众被蔡申熙的牺牲精神深深震撼,终于读懂“红安为什么是第一将军县”——正是无数像蔡申熙这样的先烈,用鲜血与生命浇灌这片土地,才孕育出“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大别山精神。

如今行走在黄才畈村,当年的土坯房已变成整齐民居,仙人洞战场的硝烟早已散尽,但红色印记随处可见:村后山坡上,蔡申熙的墓碑静静伫立,每年都有村民与游客前来祭扫;上新集镇的青年干部还带着《血染的军徽》走进学校、社区,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让红色基因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活力。

秋阳下,黄才畈村的稻浪翻滚,金黄的稻穗沉甸甸的,仿佛在向革命先烈致敬。那枚血染的军徽,早已超越实物本身,成为红安土地上最珍贵的精神符号——它见证了革命先烈的忠诚与牺牲,也激励着新时代红安人在传承红色基因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让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