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安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有这样一位司法工作者,她27 年扎根基层,将司法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企业车间、工地一线,用专业与热忱化解矛盾、守护公平,为园区发展筑牢法治基石。她就是红安县司法局觅儿寺司法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司法所)的负责人秦敏。从初接园区司法工作的 “犯怵”,到如今成为企业和群众信赖的 “法治贴心人”,秦敏同志用行动诠释着“政法为民”的初心使命。
一线解纷:筑牢园区和谐“安全阀”
刚接触园区司法工作的时候,我心里其实挺犯怵的。咱们的高新区是红安县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里面有大大小小企业,每天来来往往的工人好几万。我明白,咱们司法所的“战场” 可不光是镇上那片地,整个园区都得管;服务的人也不只是镇上的老百姓,企业老板、车间工人,都得照顾到。身上的担子确实挺重的。
记得有一次,园区内两家企业因为土地边界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矛盾一触即发。接到消息后,我和同事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只见企业负责人情绪激动,周围的员工也都满脸愤怒,现场气氛十分紧张。我深知,如果不及时化解这场纠纷,不仅会影响两家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社会问题。于是,我首先安抚双方的情绪,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在了解情况的过程中,我发现双方都有自己的道理,但也都存在一些误解。为了彻底解决问题,我和园区管委会工作人员、自然资源和规划所、法律顾问多次深入实地,进行现场勘查和测量,查阅相关的土地档案资料。经过几天的努力,我们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并组织双方进行了多次调解。通过一番努力,双方最终达成了和解协议,握手言和。看着他们脸上露出的笑容,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这次成功的调解,让我更加坚定了扎根园区、服务企业和群众的决心。
精准服务:打造企业发展“法治护航舰”
“企业的需求在哪里,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为打破企业 “找法难、维权烦” 的困境,我们也下了不少功夫。在所里设了独立的律师工作室和公证联络室,5 家律所的 34 名律师、2 名公证员,采取坐班制,企业和工人有事儿随时能找着人。我们还在11 家企业设立了行政执法监督联系点,企业要是觉得执法部门有不当行为,也能通过我们反映。
除了帮企业解难题,法治宣传也是咱们的重头戏。毕竟好多纠纷,都是因为不懂法才闹出来的。为了让法治宣传更加生动有趣、深入人心,我们定期举办法治讲座,在园区内设置法治宣传栏,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法律资讯和普法视频。还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制定个性化的普法方案。
记得2024年年底,我们举办了一场关于劳动法律法规的讲座。讲座现场座无虚席,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们都听得非常认真。在讲座结束后的互动环节,大家纷纷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专家们一一进行了解答。通过这次讲座,大家对劳动法律法规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也增强了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
今年四月,我们在园区内开展了一场法治宣传活动。我们设置了咨询台,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发放法律宣传资料。活动现场十分热闹,大家纷纷围过来咨询问题。一位大姐拿着一份劳动合同,焦急地向我咨询:“所长,你帮我看看这份合同合不合法,我感觉里面有些条款对我不利。”我接过合同,仔细地看了起来,并向她讲解了合同中的一些关键条款和法律规定。大姐听了我的讲解后说:“幸亏来咨询了你们,避免了风险,现在我心里踏实多了”。
从2024 年到现在,我所进社区宣传16余次、服务上万人次;进校园29场次,覆盖大中小幼,我们给园区企业做了9次“法治体检”,帮着查合同漏洞、完善规章制度;还开展了17场“送法进企业” 活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工人开始主动学法、用法,这让我们特别欣慰。
温情帮扶:点亮特殊群体“重生路”
说到社区矫正,可能大家觉得这是管“坏人” 的活儿,但在我们看来,这更是帮人找回生活希望的事儿。小李是我们辖区的一名社区矫正对象,他因为一时冲动犯了罪,被判处缓刑。刚到我所报到时,他情绪低落,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和恐惧。我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主动找他谈心,了解他的想法和需求。在交谈中,我发现小李其实是一个很有上进心的人,只是因为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才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为了帮助小李重新树立信心,我和工作人员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矫正方案。我们定期组织他参加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积极为他寻找就业机会。在我们的关心和帮助下,小李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心态,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园区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收获了爱情。今年九月,他高兴地给我们送来了喜糖,看着他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我感到无比欣慰。
2023 年,我们在辖区建了社矫教育基地和安置帮教就业基地,已经帮助23名“两类人员”找到了工作。看着他们一个个回归正常生活,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
创新便民:织密群众服务“连心网”
园区里人多、事杂,矛盾纠纷少不了。我们一直跟着“枫桥经验” 学,坚持 “早发现、早调解”。2024年7月,园区内一家企业因为环保问题与周边居民发生了矛盾。居民们认为企业的生产活动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要求企业立即停产整改。而企业则认为自己已经采取了相应的环保措施,不存在污染问题,双方僵持不下。
接到消息后,我和同事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先安抚了居民们的情绪,然后组织企业负责人和居民代表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在沟通中,我认真听取了双方的意见和诉求,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为了查明真相,司法所及时向园区领导汇报,邀请了环保部门的专业人员对企业的生产情况和周边环境进行了检测。经过检测,发现企业确实存在一些环保问题,但并没有居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
在掌握了真实情况后,我们组织双方进行了多次调解,双方最终达成了和解协议。企业承诺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改,居民们也表示会给予企业一定的支持和理解。
这次矛盾纠纷的成功化解,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司法人的责任和担当。在面对矛盾纠纷时,我们要始终保持冷静和理智,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公正公平地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企业和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维护园区的和谐稳定。
这些年,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我们也一直在琢磨怎么创新。园区里很多工人都是外地的,白天要上班,晚上才有时间处理法律问题,所以我们搞了个“24 小时法律服务驿站”,所里每天都有人值班,不管是半夜还是周末,只要有需求,打个电话、跑过来,都能找到人帮忙。驿站还跟镇里的 “铜锣联防”形成合力,遇到矛盾纠纷,我们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还有“流动调解”,园区大,有些企业在偏远的角落,工人师傅们不方便跑过来,我们带着调解文书、法律资料,直接去车间、去工地,现场帮他们解决问题。
征地搬迁也是园区发展中绕不开的事儿。前两年园区要征地拆迁,涉及到几个村的土地。有几户村民的房屋与黄陂区交界,大家觉得补偿标准低,不愿意签字,我跟他们耐心解释补偿政策,又帮他们算了算,房屋置换、补偿款加上过渡费,足够在镇上做点小生意。我们还跟镇政府协调,给有劳动能力的困难村民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最后这几户村民都签了协议,项目也顺利推进了。
农民工工资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我们跟园区管委会、人社局、住建局等部门一起,成立了“农民工薪资清欠专班”,开通了绿色通道。去年冬天,多名农民工向我们反映被拖欠工资数月。我们迅速联合劳动监察部门对该建筑工地进行了调查。经过调查发现,该建筑企业存在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我们积极协调企业和农民工双方进行协商,最终企业承诺在一周内支付拖欠的工资,农民工们拿着工资,特意来所里对我们表示感谢。自绿色通道开通以来,已为2738名农民工追回拖欠工资超5399万元,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
荣誉加身:初心如磐再启新程
在基层工作27年,我个人先后获得了一些荣誉,2021 年 11 月,觅儿司法所获评“全国模范司法所”,2022 年 9 月,省委省政府又给我们记了公务员先进集体一等功。拿到这些荣誉的时候,我和同事们都特别激动,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更是沉甸甸的责任。这些年,我们所里的同志,有的放弃了周末休息,去企业做普法;有的晚上加班到半夜,整理调解材料;还有的为了帮群众解决问题,跑遍了各个部门。每一份荣誉背后,都是大家的汗水和付出。
各位领导、同仁们,荣誉属于过去,未来的路还很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扎根园区,把群众的事儿当成自己的事儿,用更专业、更贴心的服务,帮企业解难题、帮群众办实事。我们会继续守好初心、践行使命,为园区、为觅儿寺镇的发展、为社会公平正义,贡献我们司法人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