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浩瀚之姿,融《红楼梦》文本之精微、清代茶文化之深邃、明清黄州府及《黄安县志》等地方史志之详实,辅以人物关系网络之错综,力证湖北省红安县老君山所产老君眉茶,即《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贾母所钟爱之“老君眉”,历史渊源与文化契合无间。更兼《红楼梦》真正作者顾景星与红安文人张希良(石虹)之师生情谊,及茶学分类与红学研究之精微,共显红安老君眉作为地理标志产品之独特价值,为红楼梦茶文化研究辟一新径。顾景星学术传承之广博,张希良家族资源之丰厚,终使红安老君眉跃然纸上,成为《红楼梦》中不可或缺之文化符号。本文自民间歌谣传说、民俗传统、地理标志、人物关联、文献佐证五重维度,构建铁证如山之链,揭示红安老君眉茶终入《红楼梦》之必然。
关键词:红安老君眉;《红楼梦》;地理标志;茶文化;顾景星;清代地方名茶
一、引言:文学经典与茶学考据之交响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贾母轻启朱唇,拒六安茶而择老君眉,此一细节,如惊雷乍响,引红学界与茶学界百年纷争不息。六安茶,即六安瓜片,产自今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之北,齐头山、蝙蝠洞为其核心,而红安老君眉,则生于大别山之南,山之南北,气候迥异,植物纷呈,民俗亦大相径庭。古人有云:“大别山者,大别也。”此山横亘淮河与长江之间,为两水之分水岭,山南山北,如隔世之境。湖北红安之老君山、天台山,及麻城之龟峰山,海拔适中(300-800米),土壤肥沃深厚,茶树、水稻等作物生长繁茂。文化上,大别山区地处中国南北之交,东西文化于此交融,中原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汇聚一堂,形成多元包容之地域文化,淬炼出大别山区鲜明独特之人文品格。老君眉茶,即为其中佼佼者。然红学研究多聚焦于湖南君山银针、福建武夷岩茶等,却忽视了一个关键事实:2011年,国家质检总局将“老君眉茶”列为湖北省红安县地理标志产品,其核心产区,正是红安老君山。本文将从民间传说、旧时蕲黄民俗、地理标志溯源、茶学特性、清代贡茶制度及文学隐喻五重维度,构建红安老君眉与《红楼梦》之关联性证据链,如织锦之经纬,密不可分。
二、老君山:老君眉茶之神话渊源
红安老君山,源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之传说。老子,道教发展之集大成者,东汉张道陵、东晋葛洪,及唐王朝,皆为其推波助澜。明弘治《黄州府志》载:“世传老君曾炼丹于此,上有药臼石,故名老君山。”老君山,景色优美,其中水帘洞、石门飞瀑等自然奇观,令人叹为观止。水帘洞,位于主峰东南侧,洞高12米,深30米,雨季形成宽5米之瀑布幕帘,如银河倾泻;石门飞瀑,由三级跌水组成,总落差56米,底部形成面积80平方米之碧潭,清澈见底。
红安老君山老君眉,以茶为媒,融合道教文化、地域风物与人文情感,颂扬老君眉茶之独特品质,寄托对家乡之眷恋与对生活之哲思,形成兼具文学审美与文化象征之民歌体系。今红安老君山、天台山地区,流传着与老君眉相关之歌谣,融合茶文化、自然景观与人文传说,展现老君眉茶之独特魅力。如古时民谣云:“老君山上紫霞飞,远树近竹竞芳菲。风送清香迎客至,雨润茶园盼亲归。”又有古老之《老君眉茶歌》,歌曰:
本为灵株生太虚,玄穹瑶圃岁华悠。
老君亲植青冥畔,龙涎润根夜未休。
春至云崖童子采,露浥新芽香满袖。
天尊妙手焙成眉,王母蟠桃宴上酬。
瑶池玉液烹神叶,仙客举杯忘世忧。
玉帝拈须频颔首,如来啜罢意难收。
忽闻凡间多浊气,苍生困苦心忧愁。
仙官奏请降嘉木,涤荡尘寰清浊流。
龙颜大悦朱批下,东风一夜播九州。
大别山南滋灵种,天台老君共长留。
月照峰峦光不散,老君荷锄绕芳丘。
云锄破土嫩芽吐,梦入凡尘化清幽。
洞天福地皆遍览,龙纹凤脉此间稠。
毓秀钟灵山川媚,怡情厚土万民讴。
滠水潺湲流雅韵,天台耸翠接云楼。
天庭甘露滋根本,漫引群峰翠色流。
此歌谣以道教神话为骨架,红安地域为血肉,茶之功能为灵魂,构建“仙茶落地、福泽人间”之文化图景。它不仅是红安老君山茶文化之载体,更是红安人精神认同之象征——茶中既有太上老君之仙气,也有将军故里之豪气,更有万家灯火之烟火气。又有近代红安歌谣曰:
老君山上云雾绕,茶树青青叶儿娇。
妙手采来制成眉,清香四溢品自高。
贾母品茗笑颜开,妙玉奉茶意逍遥。
老君眉茶传千古,一缕茶香入云霄。
此歌谣描绘老君山云雾缭绕之自然景观茶树在云雾滋润下茁壮成长之生机勃勃之态,既体现老君山优越之生态环境,也为老君眉茶之品质奠定基础。同时也讲述老君眉茶之制作过程,茶农们以精湛技艺采摘茶叶,制成形似细长眉毛之茶叶,清香四溢,品质上乘,深受文人士大夫之喜爱。借《红楼梦》中贾母品尝老君眉茶之情节,展现老君眉茶在文学作品中之地位与影响,及通过妙玉奉茶之场景,传达品茶时之闲适与惬意。末句总结老君眉茶之历史传承与文化价值,一缕茶香穿越时空,飘向云霄,象征老君眉茶文化之永恒与传承。
三、旧时蕲黄民俗:绿茶消食解腻之医学传统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关于茶之记载:“时珍曰: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鄂东地区至少自唐宋时代起,便形成“饭后绿茶漱口”或“饭后一杯绿茶”之养生习俗。当地医家认为“茶性苦寒,饭后漱饮可清胃火、化食积、防口疾”,此传统与《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母“我们才都吃了酒肉”后妙玉奉茶之场景高度契合。贾母拒六安茶而择老君眉,正因红安老君眉属绿茶系列,具有消食解腻之功能,符合医学认知。红安老君眉茶之特殊工艺,更强化此功能。其外形特征,亦具文学隐喻。红安老君眉“形似眉,条索紧细”之外观,与贾母“老寿星”身份形成双重隐喻:其一,“老君”二字直指道教始祖老子,暗合贾府“钟鸣鼎食之家”之贵族气质;其二,老君眉象征长寿之意。此文化符号之精准投射,远非普通茶品所能企及。
据国家质检总局2011年公告,老君眉茶需经“杀青→揉捻→做形→干燥→增香”五道工序,其中“增香”环节通过90℃—100℃高温烘烤激发栗香,使茶汤兼具清香与醇厚,既能中和酒肉油腻,又能“清胃火”。此工艺特点与贾母“不吃六安茶”之养生需求形成闭环,如日月之辉映,无可挑剔。
四、地理标志溯源:红安老君眉之产区认证与法定身份
红安老君眉茶之核心产区,位于华家河镇老君山、七里坪镇天台山及杏花乡游仙山,海拔500米以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1116.2毫米,土壤pH值4.0—6.5,有机质含量≥1.5%。此“高山云雾”环境,孕育出“条索紧细似眉、汤色翠绿明亮、滋味鲜醇回甘”之独特品质。2000—2008年间,老君眉茶先后斩获国际名茶金奖、湖北名牌等12项荣誉,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如明珠之璀璨,无可遮掩。
晚清郭柏苍(1815年-1890年)撰《闽产录异》载“光泽乌君山前亦产老君眉”,然一个“亦”字,显非正宗老君眉,似应称“乌君眉”更为恰当。且福建光泽乌君山之真实传说,主要围绕秦汉时道士徐仲山与乌君女之联姻展开,此传说融合神话色彩与地方文化,成为乌君山得名之由来。再看湖南岳阳君山岛所产银针、毛尖,虽亦属绿茶系列,然其人文文学意象得名于君山,而君山之名,又源于传说认为湘君是死于苍梧之舜帝,湘夫人为其妻娥皇、女英。然屈原《九歌》中湘君与湘夫人均为独立神祇,体现原始初民对自然神灵之崇拜及“神人恋爱”之构想。湘君与湘夫人因天帝反对被贬人间,虽心系彼此却始终无法相见。湘夫人驾桂舟寻湘君,湘君筑华舍候湘夫人,最终因命运捉弄以悲剧收场。故无论福建光泽乌君山“亦产老君眉”,还是湖南君山产银针,均与太上老君毫无关联。而红安老君眉绿茶主产区便是产于老君山,明代弘治年间之《黄州府志》便有记载,可见红安老君山产茶区之历史更悠久。据《红安县志》,当地茶树栽培至少可追溯至唐代,至明清时期已形成规模化生产。野生茶树则不可考,老君山顶有数十棵野生茶树,至少有数百年之历史。天津正兴德茶店1930年代价目表显示,“老君眉每斤三元二角”(见上图),与“金贡银毫”“君山银针”同列,价格居中,说明其非君山银针(属白毫银针类),亦非福建乌龙茶,而是具有“增香”独特工艺之绿茶。价格高于普通绿茶,印证其作为高端茶之市场地位,如金玉之珍贵,无可置疑。
五、形韵天成·香醇入魂:红安老君眉的茶学特性密码解析与文化传承
红安老君眉,形韵天成,自然与工艺的双重馈赠。
外形:条索紧细圆直,形如道人长眉,色泽翠绿鲜活,兼具观赏性与道家文化意象。
生态:产自湖北红安老君山(海拔400-800米)、天台山一带,云雾滋养、昼夜温差大,土壤有机质丰富,赋予茶叶“形紧色绿”的天然基因。
工艺:清明前采“一芽一叶”,手工杀青结合智能温控,低温慢烘锁住香气,成就“形美质优”的经典风格。
香醇入魂:内质成分与品饮体验的完美融合
香气:以栗香为基底,融合嫩香与花香,高长持久,久泡不散,源于茶叶中芳樟醇等成分的丰富含量。
滋味:入口鲜醇回甘,喉韵悠长,三泡后仍有余香,得益于氨基酸(3.17%~3.51%)与茶多酚(26.47%~31.93%)的黄金配比。
功效:富含茶多酚、维生素等成分,具有抗氧化、降血压、助消化等保健价值,契合《红楼梦》中“消食解腻”的记载。
文化传承:历史名茶与道家智慧的千年对话
历史溯源:红安茶树栽植历史始于唐代,至宋朝,茶叶归于蕲州蕲口镇榷货务。蕲口榷货务是宋代官方设立的茶叶贸易管理机构,位于长江中游战略要地,通过垄断茶叶流通、实施专卖制度,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和区域经济枢纽。蕲口镇为宋廷设立六大榷货务,包括蕲口、江陵府、真州、海州、汉阳军、无为军,蕲州(今湖北蕲春)地处长江中游,扼守“襟江带淮、控巴引蜀”的交通要冲,是连接淮南、湖南、福建等产茶区的核心枢纽。蕲口因区位优势入选,成为东南茶贸核心枢纽,其辐射范围北至淮南路(今安徽、江苏北部),淮南西路黄州,南达湖南潭州(长沙),东及福建建州(建瓯),西抵湖北兴国军(阳新),成为茶叶汇聚的“中转站”和朝廷调控茶利的“闸门”。
彼时,黄州(含麻城和今红安老君山、天台山)的茶叶归于蕲州蕲口货榷务。文献记载老君山传说于“太上老君于此炼丹”而得名,山上产老君眉茶与《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贾母钟爱的“老君眉”一脉相承,被誉为“清代贡茶”。
象征意义:形如长眉寓意长寿,香高味醇象征君子之交,承载“茶禅一味”的道家哲学,兼具品饮、收藏与文化礼品属性。
红安老君眉以“形韵天成”的自然禀赋与“香醇入魂”的内质特性,成为茶学上的优质典范;其千年传承的文化底蕴,更使其成为中国茶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六、人物关系网络:顾景星—张希良之学术传承链
《红楼梦》作者何以将老君眉茶写入书中?这得从《红楼梦》真实作者、康熙朝重臣曹寅之舅舅顾景星与湖北布政使徐惺同红安人张希良之师生之谊说起。其师承关系,可通过两重证据确认:
顾氏门生身份
顾景星(1621—1687)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兼学者,其《白茅堂集》载有与黄安(今红安)张希良(字石虹)诗作往来,如《酒间答石虹》有诗句“张生意气无留难,归来还对苜蓿盘”(《白茅堂集》卷之二十二),诗后注云:“张赠予诗有羡予‘东风明月’语。”另有《步石虹闻雁韵》等诗。尤其是顾景星在其所撰《张石虹诗文集序》末尾写到:“吾于石虹尝以休文遇王筠为叹。梅川金会公德嘉才人之杰出者,以余言为然。然则石虹亦可以自信已矣。”所谓“以休文遇王筠为叹”,此乃史上著名之师生典故,出自南朝梁代文人王筠之传记,其核心在于表达当时文坛领袖——“当世辞宗”沈约(字休文)对学生王筠文学才华之惊叹与推重。顾景星在该序文还说到当时名士、广济(今武穴)金德嘉也认为顾将其师生比作“沈休文遇王筠”是对的,如日月之昭昭,无可辩驳。
徐惺门生身份
据《湖北通志》,张希良为湖北布政使徐惺(康熙年间在任)门下,而徐惺与顾景星同属“荆南学派”,学术往来密切。顾景星晚年到徐子星之东山小隐一住数月,甚至在徐家过年。东山小隐建成后,顾景星撰有《东上小隐记》一文,又命门人张希良撰有《东山小隐赋》,可见徐、顾、张师生关系之莫逆。加之徐子星作为一省之长,何愁得不到红安“老君眉”?如江河之汇流,自然而成。
黄安地主张家背景
张希良,为红安八里镇毛张坞人,康熙十二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其一生官运亨通,得益于顾景星、徐惺两位恩师之教诲。明张文德之孙张宜,官浙江左布政使、大理寺卿,张文德十世孙、清康熙间张希良,浙江会试同考官、正主考官翰林院侍讲官,后任浙江学政、康熙戊辰年会试同考官、庚午年浙江正主考官等,《清史稿》有传,其家族中(含张石虹后人)举人、进士及第有数十人之多,如星辰之璀璨,照亮红安之夜空。
再谈茶园拥有者,古代茗茶,尤其是特级绿茶作为贡品者,若非贡品,则非富即贵人家方能拥有。而当时之黄安张氏家族为当地大地主,相传拥有老君山大片茶园,为张希良馈赠给两位恩师老君眉茶提供物质基础,及老君眉茶被写入《红楼梦》书中之直接逻辑,如江河之有源,木之有本。
七、文献互证:老君眉入书之文本逻辑
贾母为何喜爱老君眉而弃六安茶?《红楼梦》文本之多重暗示:
茶性匹配
贾母强调“吃了酒肉”,需消食解腻之茶。红安老君眉属绿茶,汤色明亮、清香味浓,符合清代《茶经》之记载。此外,清代贡茶制度:红安老君眉之流通逻辑与贡茶体系之运作机制:清代贡茶分“例贡”与“额外贡”,前者由地方官府按定额采办,后者由皇帝特旨征缴。红安老君山作为大别山余脉,其茶通过汉口长江水运直达京城,符合“额外贡”之物流条件。反观君山银针,作为湖南“例贡”已固定充任宫廷用茶,无需通过妙玉这类“槛外人”转呈,如日月之有常,无可更改。
命名隐喻
“老君”暗合道教太上老君长寿意象,与贾母“老祖宗”身份呼应;而“眉”字既形容茶长条形状,又隐喻“寿眉”,强化恭维意味,如琴瑟之和鸣,恰到好处。
妙玉之身份解码
妙玉原籍苏州,出身“仕宦之家”,其茶具收藏(如成窑五彩小盖钟、绿玉斗)显示对江南茶文化之熟稔。然而,她特供老君眉而非家乡名茶碧螺春,暗示老君眉具有超越地域之稀缺性——唯有作为“额外贡”之珍品,方能匹配贾母身份,如龙凤之呈祥,无可挑剔。
红安之典故
《红楼梦》里明清黄州府元素比比皆是,不仅仅写到红安“老君眉”,还有作者在同一回写到:
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杏犀䀉”。妙玉斟了一䀉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
按照“��瓟斝”三字,惟有如顾黄公精于字学者方能写出。关键是此斝上书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须知宋元丰五年(1082年),正是苏子瞻谪居黄州期间,于东坡耕种并发明“东坡肉”,彼时,苏子三上红安永佳河桃花洞(宋属麻城仙居乡),造访在此居住的好友陈慥的时间相吻合。陈慥,字季常,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因平生不仕,晚年归隐红安桃花店,过着草屋、素食,不与外界交往的隐居生活。
《红楼梦》作者乃苏子瞻之超级粉丝,诸如“梦坡斋”“坡仙”,而关涉红安不仅有“老君眉”,还有之典故“河东狮吼”。
河东狮吼
在《红楼梦》中,红安元素并非单一的“老君眉”,还有在第七十九回出现“河东狮吼”典故,回目为“薛文龙悔娶河东狮 贾迎春误嫁中山狼”,其中的“河东狮”隐喻的是夏金桂这一角色。
北宋时期,红安所在地有民谣云:“三里桃花店,五里杏花村。村中有美酒,店里有美人。”《黄安县志》“杏花村”条云:“邑东二里许有泉甚芳冽。谚云:‘桃花店上沽好酒,杏花村里产贤人(指陈季常)’”桃花店和杏花村位于今红安之地的光黄古道上,是连接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与黄州之重要通道。此地理位置使得桃花店和杏花村成为过往客商或官员之必经之地,进一步促进当地之繁荣。须知饮酒必有饮茶,遥想当年,陈季常以本地产老君酒、老君眉茶犒劳老友苏子瞻,品茶论文,把酒寒暄,其乐无穷,如诗如画,令人向往。
传说苏东坡常来桃花洞看望同为眉山人的老友陈季常,也经常看到其妻柳氏泼妇形象,于是在寄给蕲州好友吴瑛的《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一诗中戏谑陈季常惧内,诗中有“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之句。其中,成语“河东狮子吼”即指柳氏之怒骂声,后来成为形容丈夫惧怕妻子之经典用语,如雷霆之震响,深入人心。《红楼梦》中化用“河东狮吼”典故,展现了作者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匠心。俗话说:“孤证不立”,不难想象,《红楼梦》作者刻意写上多个黄安元素的一番用意了。
此外,这一回还写到“梯己茶”。按照“梯己茶”即私房茶,见于《鄂东方言词汇》,如秘藏之珍宝,独具韵味。
八、结语:地理标志与文学经典之互文
红安老君眉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法定产区、茶学特性、历史流通及考古证据,共同构建起与《红楼梦》之强关联性。贾母推崇老君眉,实为清代贵族通过茶饮彰显身份之文化实践,而红安老君山作为这一文化符号之实体载体,不仅丰富红楼梦茶文化之研究维度,更为中国茶文化之地理传播提供经典案例,如日月之辉映,光照千秋。
文中通过历史歌谣、民俗传统、地理标志溯源、茶学特性、人物关系、文献互证等多重证据链,可确证《红楼梦》中贾母所饮“老君眉”即为今湖北省红安县老君山一带所产名茶。此一结论不仅揭示文学经典与地方文化之深层关联,更证明红安老君眉茶自唐宋至清代之文化传承脉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历史依据,如金石之坚固,永载史册。
参考文献
[1] 国家质检总局. 关于批准对老君眉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2011年第99号)
[2] 清顾景星《白茅堂集》(清康熙刻本)
[3] 红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红安县志》.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
[4] 陈宗懋.《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1.
[5] 蔡义江.《红楼梦》校注本.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8.
[6]邓云乡.《红楼识小录》.中华书局, 1985.
[7]明弘治《黄州府志》
[8]光绪《黄安县志》
[9]张际春《红安百家姓氏源考》,中华国际出版社
[10]王巧林《红楼梦作者顾景星》,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