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安县上新集镇高楼村上高楼湾的南端,有一丘面积约两亩的水稻田。春种时青苗满田,秋收时金浪翻滚,寻常的田园风光里,却承载着一段跨越近百年的红色记忆——当地百姓口口相传的“英雄田”,正是为纪念革命烈士刘德庆而命名,田边矗立的水泥石碑,镌刻着他为护群众、守信仰而英勇就义的壮举。
9月3日下午,上新集镇宣传办干部与镇驻高楼村第一书记李艳军一行,专程来到高楼村党群服务中心,为挖掘“英雄田”与刘德庆烈士的详细史料开展寻访。村党支部书记吴祖国现场拨通电话,联系上原高楼村小学退休教师吴恒耀及两名上高楼湾老群众,随后一行人前往湾里78岁的刘维喜家中。提及“英雄田”,刘维喜老人打开了话匣子,从儿时听祖辈讲述的往事里,还原出那段惊心动魄的革命岁月。
时间回溯到1930年,彼时的红安尚称“黄安”,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1894年出生的刘德庆,已在1929年加入桐柏乡苏维埃政府筹备委员会,后任乡执委,负责税收与筹粮工作,成为红军在当地的“后勤兵”——他走村串户发动群众,为前线筹集钱粮、支援革命,是乡亲们眼中“心向红军、敢扛事”的硬汉子。
1930年7月16日,刘德庆与战友韩子聪回到家乡上高楼湾,一方面为红军筹集物资,另一方面向乡亲们传达“明日部队将路过此地,奔赴西寨会打击敌人”的消息,号召大家做好支援准备。可谁也没想到,村里的保长竟悄悄向国民党民团告密。民团头子吴后保闻讯后,立即率人马扑向上高楼湾,进村后便鸣枪示威,妄图将刘德庆一举抓获。
听到枪声,刘德庆与韩子聪迅速分头转移:韩子聪朝狮子口大河(现滠水河)黄陂方向突围,刘德庆则绕到湾屋后的阳沟,纵身跳进村口的水稻田,钻进正在孕穂的稻谷丛中隐蔽。敌人在湾里翻箱倒柜搜查,却始终找不到刘德庆的踪迹。丧心病狂的敌人竟将全村群众驱赶到村前细塘边的稻场,架起柴火堵住房门,用枪口逼着乡亲们下跪,恶狠狠地威胁:“不交出刘德庆,就烧光村子、杀光所有人!”
彼时的水稻田离稻场不过数十米,躲在稻丛中的刘德庆听得一清二楚。他知道,自己若不站出来,无辜的乡亲们必将惨遭毒手。没有丝毫犹豫,他从稻田里猛地站起身,高举拳头大声喊道:“我就是刘德庆!我就是共产党!要抓要杀冲我来,和乡亲们无关!”
就这样,刘德庆被敌人捆押至民团驻地——桥店小程山。在那里,敌人为逼问党组织信息与钱粮下落,对他施以酷刑:先是用石头砸、棍棒打,见他拒不吐露半个字,又将他倒吊在大树上,割下他的两只耳朵。即便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刘德庆始终铁骨铮铮,痛斥敌人:“老子20年后还是一条好汉,照样革命!”最终,穷凶极恶的敌人用锚子刺穿他的腹部,再用土铳乱枪扫射,最后竟在他的遗体上倒满籽油焚烧。
刘德庆牺牲后,上高楼湾的乡亲们冒着风险偷偷收殓他的遗骸,只找到少量骨灰,将其安葬在湾后的山坡上。后来,当地苏维埃政治保卫处在村口塘里捞出了刘德庆藏起的钱袋,这笔他用生命守护的钱粮,最终全部交到了革命政府手中。多年后,还有群众在“英雄田”里犁地时,捡到了刘德庆当年躲藏时掉落的眼镜,这枚小小的物件,成了他与这片土地最后的联结。
为纪念刘德庆的英勇事迹,1968年,红安县政府与当地群众共同为这丘稻田立碑,正式将其命名为“英雄田”。碑文清晰记载着烈士的生平:“刘德庆(1894年—1930年8月)革命烈士。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29年参加桐柏乡苏维埃政府筹备委员会……为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
如今,“英雄田”的稻浪依旧年复一年翻滚,石碑上的字迹虽历经风雨却愈发清晰。它不仅是红安县上新集镇一处红色地标,更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课堂——在这里,刘德庆烈士“舍己为人、护佑群众”的担当,正通过一代代人的讲述,融入当地百姓的血脉,也激励着更多人铭记历史、奋勇前行。
作为“中国第一将军县”,红安有很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红四方面军、红二十八军在此诞生,红二十五军在此重建,韩先楚等五位开国将军从上新集这里走出,红二十五军军长蔡申熙在仙人洞指挥河口战役时壮烈牺牲……而刘德庆与“英雄田”的故事,正是无数红安革命先烈的缩影——他们用平凡的身份,书写了不平凡的忠诚,让红色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永远生根、发芽、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