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红安县永佳河镇徐尚二村华云农副产品加工厂内,一派繁忙景象。正值花生丰收季,村民们络绎不绝地将刚收获的花生送到这里,从机械免费脱粒到榨制成清亮的花生油,一站式服务让农户当天就能完成从田间收获到成品出油的全流程,颗粒归仓的喜悦写在每个人脸上。
“现在村里有了加工厂,不光能加工花生,稻谷碾米也能加工!村民省了来回跑腿的时间,村集体还能靠加工业增收,这真是实打实的好事!”村民徐德勤拿着刚榨好的花生油,笑得合不拢嘴。
地处G346国道与S234省道交会处的徐尚二村,距永佳河镇区仅4公里,离红安城区16.4公里,在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下,2300亩肥沃耕地孕育着丰富的农产品。但长期以来,村里的稻谷、花生等作物只能以原料形式低价外销,不仅附加值低,销售渠道也局限于本地市场,面临“捧着金饭碗饿肚子”的困境。
为破解这一难题,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多次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大会,群策群力谋出路,最终敲定盘活闲置资源的发展路径:在原小学旧址上改扩建农副产品加工厂,让“好粮”真正卖出“好价钱”。
这个总投资60万元的项目,村里自筹资金50万元,重点完成350平方米标准化加工厂房的改建,为农产品加工搭建起“主战场”;同时购置全套稻谷加工设备,从清理、碾米到抛光、筛选实现自动化生产。随着项目推进,加工范围逐步拓展至花生机械脱粒、花生秸秆柔丝、冷榨花生油等领域,形成以稻谷加工为主、多品类并行的“一主多元”加工体系。
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多维效益的持续释放。经济效益上,通过加工增值和对外服务,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稳定增收5万元,让集体“钱袋子”鼓起来;社会效益方面,加工厂提供了分拣、操作、包装等11个就近就业岗位,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生态效益上,项目采用环保型加工设备和工艺,花生秸秆经柔丝处理后成为优质饲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闲置校舍变身“共富车间”,徐尚二村用盘活闲置资产的巧思,走出一条农产品增值、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新路子,为乡村闲置资源再利用提供鲜活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