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红安县城关镇北门岗社区,现有5100余户、近1.3万人口,其中6-12岁儿童有2833名,占总人口的21%,60岁以上老人占比19%。孩子们的生活轨迹大多局限在家庭与学校之间,缺少与社会的深度互动,家长希望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能有更多途径提升沟通技巧、增强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部分老年人,尤其是独居和失能老人,内心深处渴望着更多的陪伴和精神慰藉。北门岗社区以“小切口”开启“大治理”之门,创新推行“鸡蛋旅行”志愿服务项目,串起“一老一小”幸福光景,绘就“朝夕美好”温暖画卷。
“儿童议事”谋划,汇聚邻里温情。将“儿童议事会”作为儿童参与社区治理和决策的重要平台,倾听儿童声音,以儿童视角赋能社区治理。组织儿童围绕如何关爱社区老人展开热烈讨论,在社区引导下,“募集鸡蛋送温暖”这个充满创意与爱心的想法就此诞生,不仅满足老人的营养需求,更为孩子们提供了一次实践沟通、培养责任感的珍贵契机。每周六上午,孩子们挨家挨户募集鸡蛋,每月最后一个周末再将鸡蛋一起送至独居、失能老人家中,并为老人表演精心准备的各类小节目,为老人送去温暖关怀。
“社工+志愿”驱动,夯实专业保障。以中社部“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为契机,在资源整合、服务精准化、志愿者专业化等方面持续探索,依托暖阳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提供专业服务。针对儿童提出的“募集鸡蛋送温暖”活动,设计“鸡蛋旅行”志愿服务项目,及时发布招募令,为青年志愿者和孩子们进行系统培训,内容涵盖沟通技巧、安全知识、服务礼仪等多方面,全方位保障活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同时,组织志愿者定期上门送餐、探望,及时了解老人们的需求,推动服务向精神慰藉与需求响应的深度与广度延展。
“银龄反哺”回馈,实现双向奔赴。针对互动中发现的老党员、老教师、老模范等“银龄宝藏”,打破传统的单向给予模式,积极搭建“一老一小”双向情感流动、价值体现的平台,推出“银龄反哺・薪火相传”项目,邀请这些“银龄导师”走进周末课堂,实现了“老有所为”与“少有所教”的双向滋养。老党员李爷爷在课堂上激情讲述年轻时的革命故事,将红色精神悄然播种在孩子们心间,让红色基因在代际传承中绽放光彩。
“志愿积分”拓展,激发治理活力。坚持“以服务换积分、以积分兑奖励”,推行志愿积分机制,撬动居民加强自我管理、参与公共事务的内生动力,形成了“付出-积累-回馈-再付出”的爱心循环。在原有积分兑换停车时长的基础上,结合居民实际需求,拓展兑换“邻里食光”爱心餐、养老中心健康理疗、暑期托管班学费减免等多种福利,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群众参与社区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社区治理场景得到拓展。通过实施“鸡蛋旅行”项目,120名家长志愿者与120名少先队员持续投身其中,举办了12场充满意义的亲子活动,累计服务独居老人超170人次,惠及87名老人。
社区治理效能显著提升。“鸡蛋旅行”项目成功链接了社区、社工、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以及社会慈善资源,如爱心餐、理疗服务等,初步构建起“五社联动”的良性运行模式,实现了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利用。
社区治理氛围持续向好。“鸡蛋旅行”项目绘制出一个充满温度的社区治理同心圆,邻里之间的关系日益融洽,尊老爱幼的风尚愈发浓厚,居民的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显著提升,整个社区洋溢着温暖与和谐的氛围。
把握群众需求是关键。千人千个样,百姓百条心。面对多样化的群众需求,必须深入群众、倾听心声,正视群众的每一件“小事”,从细微之处、困难之处和前沿之处回应他们的需求,才能让“民生愿景”变为“幸福实景”。
坚持群众主体是根本。通过儿童议事会赋权孩子,借助“银龄反哺”激活老人,利用志愿积分激励居民,充分激发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使居民从“服务对象”成功转型为“治理主体”,才能推动社区治理蓬勃发展。
发挥专业作用是保障。社区连接千家万户,专业社工是坚实桥梁,志愿服务是涓涓活水。只有充分发挥社工的专业优势,创新机制、强化培训、链接资源,才能为社区长远发展筑牢根基,实现基层治理资源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