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县徐尚二村办项目:开启了从“农产品输出”到“附加值提升”的转型之路

2025-08-18 16:14   红安县永佳河镇   余常家, 王雨恬

红安网消息   8月18日,红安县永佳河镇徐尚二村华云农副产品加工厂内一片繁忙。正值花生收获季节,村民将扯起的花生挑到加工厂,由机械免费摘下,并当天加工成花生油,一站式从收花生到榨成成品油,农户一天内就搞定。

“还有稻谷加工大米,也是免费的,现在村里办起这个加工厂,村民方便多了,不仅村民节约了时间和费用,村集体也从加工业中增加了收入。”村民徐德勤高兴地说。

盘活闲置资产。据介绍,徐尚二村地处G346国道与S234省道附近,距镇区4公里、红安城区16.4公里的村庄,2.78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138名勤劳的村民。长期以来,虽然有2300亩耕地的农业优势,却只能以原料形式低价出售,附加值极低,销售渠道也局限于本地市场。面临着“捧着金饭碗饿肚子”的困境,农产品因缺乏加工场地与设施,为打破这一局面,积极争资立项到村里,村两委、驻村工作队与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共同商议,决定在原小学旧址上,新扩建稻谷加工厂房及购置配套设备,让“好粮”卖出“好价”。

从闲置校舍到加工车间,从传统种植到产业融合,该项目投资60万元,村里筹资50万,重点完成建设改建350平方米的标准化加工厂房,让加工环节有了“主战场”;购置全套稻谷加工配套设备,为提升加工品质提供硬件支撑。现在,将加工范围拓展至花生采摘、花生秸秆柔丝、榨油等领域,形成“一主多元”的农副产品加工体系。

多维效益铺就乡村共富之路。项目建成后,将为村里带来全方位的发展红利。在经济效益上,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让集体“钱袋子”鼓起来;在社会效益方面,将提供11个就近就业岗位,让村民实现“家门口上班”,同时推动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提升区域农业竞争力;在生态效益上,项目将采用环保型加工设备和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让乡村既有“金山银山”,也有“绿水青山”;在可持续发展层面,项目将助力水稻产业提质升级,满足周边市场对优质大米的需求,为乡村振兴注入长效动力。

“徐尚二村这个加工项目不仅是一次设施的升级,更是一场乡村发展理念的革新。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以产业为笔,以实干为墨,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画卷。华云农副产品加工厂是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很好践行,这个项目开启从‘农产品输出’到‘附加值提升’的转型之路,希望全镇33个村都能因地制宜,选准乡村振兴新路径,镇党委政府也将在这方面精准发力。”该镇党委书记范小阳在徐尚二村现场调研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