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五丰岗

2025-08-12 16:25   杏花乡人民政府   丁胜权

这里是红安县县城19个社区之一。

这里人文历史深厚,更是1957年红安县委第一书记程鹏种试验田的所在地,保持红安永远红的溯源地。“坚守信念、紧跟党走,顾全大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不胜不休。”的大别山精神在这里薪火相传,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这里位于县城东部,辖区面积约0.5平方公里,有五丰岗湾、河坎湾两个自然湾,原著居民以秦姓为主,有89户332人。目前常住人口3670余户,12670余人。

陵园大道、勇毅路、杏花大道环绕,朝阳路直通东西。辖区及周边文化、教育、医疗等资源得天独厚,区内有朝阳小学,紧邻黄麻纪念园,红安一中、红安五中、红安县人民医院。

这里是清黄安八景之一“杏墅春融”中问有桥的所在地,据清同治《黄安县志》卷首八景图考载:杏墅者,杏花村也。去城东二里许,宋元为豫楚孔道,今无车马喧矣。有古井味甘洌。有桥曰问有。村侧茅店几家,悬酒帘。当旭日东升,夕阳西下,烟云万丈,不可拟议。村前绣壤交错,东作方兴时,荷蓑戴笠,锄雨犁云,一幅天然图画也。“杏墅春融”作为八景之一,风景万千,流连忘返,旧志均有记载。据《黄安县志》之《卷二·建置志·桥梁》载:问有桥距县一里,明天启甲子(1624年)邑人耿汝念建,桥身为T型石梁三孔结构,原址因城市发展而消失,在原址东“问有园”“杏墅园”相继而建,历史文化与亭台花草完美结合,已成为附近居民漫步休闲的好去处。

大革命时期,这里是红军攻克黄安县城的前沿阵地,热血男儿报名参军,革命群众送衣送粮,转移救治伤员,谱写了一曲曲送郎当红军,投身闹革命的颂歌,秦昌海等烈士登记在册。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先后有十多名青年报名参军投身国防。

五丰岗原名五房岗,因秦氏房族宗亲人口繁衍昌盛,根据族谱分为五大房,且湾子地势高阔,取名为五房岗,持续到近代。明嘉靖至至解放初期(1563-1951)这里属黄安县中仙乡,1951至1958年属城关区东方大队,1959年人民公社时期属东方红人民公社建苏合作社,1961年属城关公社,1982年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五丰岗湾与河坎湾两个自然湾合并单列为“蔬菜村”,以种植蔬菜服务城区为主业,按乡直企业管理,隶属杏花乡,2015年,根据城市发展升级为蔬菜社区,后改名为五丰岗社区。

1956年11月10日至15日,党的八届二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防范干部滋生官僚主义和脱离人民群众,红安县委响应号召,探索开展干部种试验田。1957年3月,县委第一书记程鹏和农村工作部长库崇德,在五房岗湾选择一亩地作为花生试验田。当地的习惯,播种只播一粒米或者两粒米。技术干部主张播三粒米,程鹏和大家商量后,决定下三粒米试一试。结果,花生苗长势良好。自古受了干的花生苗,不能浇水,程鹏和助手们研究后发现,受干的花生苗一样可以浇水,办法是早晚浇,由此最终战胜了大旱,从试验田花生的播种到收获,程鹏全程参加,以点带面,实现了对全县花生生产的具体领导。当年农业丰收,五谷丰登,五房岗就此改名为“五丰岗”。

1958年1月31日毛泽东主席在《工作方法60条》中将“普遍推广试验田”列为第18条。2月18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两次提到红安干部种试验田的问题。1958年12月7日,毛泽东主席在武汉接见了红安县干部种试验田的代表,称赞说,“这个办法好极了!”

大集体时期,五丰岗干群艰苦奋斗,节衣缩食,积极交售公粮支援国家建设。改革开放后,村民以种菜为主,为县城居民的“菜篮子”提供保障,随着杏花大道的拉开贯通,农民洗脚进城经商务工、子女就学等方面原因,外来居民在此建房购房,五丰岗社区已成为城镇化建设的承载地,社区管理进入新篇章。

五丰岗社区“两委”以党建为引领,以服务居民为己任,密切联系群众,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居住环境,在杏花乡党委、政府的领导,县委组织部驻社区工作队和县老干局、应急管理局等11个共建单位的帮扶下,攻坚克难,不胜不休,解决了园艺河改造、小游园体育场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等一个又一个难题,特别是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县、乡驻社区干部、社区“两委”干部、志愿者日夜入户摸排返乡人员信息,宣传防控防疫要点,公共区域消毒消杀,保运转保民生,在这场分秒必争的攻坚战中,干群密切配合、并肩作战,守望相助、共克时艰,齐心协力为社区居民撑起一片蓝天净土。

小城烟火气,社区日日新。迎着朝阳,我们向幸福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