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深信:只要在变好,慢点又何妨!——记红安县优秀专职禁毒社工秦玲花的"破茧"纪实

2025-08-07 16:47   红安县禁毒委员会办公室   罗冰

红安网消息 秦玲花同志是土生土长的红安县七里坪镇人,2020年4月,正值31岁的她满怀憧憬与梦想,参加了红安县专职禁毒社工公开招聘考试,那时她儿子才刚刚满月。后她一路绿灯,顺利通过笔试、面试、考察、体检,成功加入了红安县专职禁毒社工这支队伍,服务于七里坪镇社区戒毒康复中心。这一干,就是整整五年,2024年她因表现突出被评为首届“优秀专职禁毒社工”称号;2021年考取了全国统一的“初级助理社会工作师”,2025年考取了“中级社会工作师”。她的沉着干练、从容淡定的微笑,给迎检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初次接触这个陌生的职业,秦玲花既欣喜又忐忑和迷茫。面对吸毒人员这个特殊群体,她在想:“我该怎么做才能胜任这份工作呢?”为了能更快适应这份工作,她认真学习禁毒方面的法律法规,如怎样对吸毒人员进行分类分级管控、如何联合各职能部门开展管教帮扶和禁毒宣传等。禁毒社工日常没有惊心动魄,是误解与抗拒,是琐碎与艰辛,是一张张深思熟虑后精准的风险评估报告、一份份反复修改后上交的材料、一场场看似普通却充满正能量的禁毒宣传、一次次与服务对象真诚地谈心谈话、一遍遍为“小事”奔波的坚持。

在服务管理过程中,走近这些前来报到的戒毒人员,第一步往往异常艰难。“近八成的吸毒人员在服务帮扶初期会产生抵触情绪。”秦玲花无奈地表示。如何让他们彻底戒除毒瘾且能实现自我成长,始终困扰着她。偶然一次的学习中,“助人自助”四个字映入眼帘,她瞬间捕捉到了工作的灵感,也深刻反省到自己在工作技巧和专业素养上的不足,之后便开始了更疯狂地学习,探索心理学、社会学、法律法规等多个领域,反复钻研社会政策和戒毒成功案例,积极参加每年度社会工作者职业学习和资格考试。她用专业知识来指引他们,用耐心和爱心帮助他们一步步走向新生。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在她服务的七里坪镇社区戒毒康复中心,已呈现一幕幕戒毒人员突破各种困扰障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新生”的新场景,每一幕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承载着挣扎与希望、困境与援手。

优势视角:废品上点燃创业星火

戒毒人员李某,曾有着一份体面而稳定的工作,后因交友不慎掉进毒品的深渊,不仅丢失了工作、没了稳定收入,还因此失去了亲人的信任。更糟糕的是吸毒期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身体出现多种疾病,左腿落下了轻微的残疾。几年来孤身居住的他,对生活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消极态度,对未来不曾有期望和规划,等着政府救济度日。最初他对禁毒社工的到来,很是反感地说:“我都这样了,人生也没个盼头,活一天算一天,啥都不想干了。”但秦玲花同志不放弃,在历经8次入户走访,面对面交谈建立专业关系获得李某的信任后,鼓励其自食其力,认真分析能够帮助他自力更生的有利资源和条件。在交谈中得知,李某的姐姐正在县城做废品回收生意,原本对他非常关心照顾,是因为他屡教不改失望至极到现在已疏远。每一次交谈,秦玲花都鼓励他主动修复亲情,重拾对亲人的信任。后李某向有废品回收经验的姐姐请教,并且利用现居住的房子宽敞且临街的优势,尝试做废品回收,这样既免去了巨额的投资本钱,也不用强忍腿脚不适外出务工。最终在社工的鼓励和姐姐的帮助下,李某开店做起了废品回收的生意,除了客户主动送货上门,还经常自己开着电动三轮车走街串巷拿着大喇叭挨家挨户回收废品,经济情况与身体健康大有改善,整个人也变得神采奕奕了。

认知重构:斩断毒友圈的隐形锁链

程某是一位00后的吸毒人员,在服务管理中,禁毒社工秦玲花发现程某存在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如果朋友邀约不配合就无法真正融入朋友圈,害怕失去众多“好友”。这种观念不仅会阻碍小程的戒毒回归,甚至可能推动小程复吸,后果不堪设想。结合小程的年龄性格特征,秦玲花觉得传统的说教方式只会激发对抗,就尝试运用认知理论破局,引导她发现“真正的朋友情谊,不需要毒品证明”这个道理。社工以一个朋友身份真诚给予她悉心的陪伴和关怀,在她高兴时给予喝彩,悲伤时进行安慰,及时对她遇到的问题进行跟进和辅导,确保她能够稳步前行。在服务管理的半年时间内,小程已经彻底远离了之前的交际圈,培养了爱运动的习惯,结交到真正意义上的新朋友,他深有感触地说:“真正的朋友应该是一起越变越好,而不是拉我进深渊,今后,我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坚决不会再沾染毒品,也有义务负责监督亲人和朋友切莫沾毒。”

文化疗愈:龙灯舞出觉醒之路

2025年元宵节,七里坪镇红坪社区举办百年传承龙灯会,户籍为红坪社区人员均可报名参加舞龙灯等表演节目。得知这一消息,禁毒社工秦玲花首先想到刑满释放在家的戒毒人员小王,他自出狱后有逃避现实的倾向,这个活动的参与或许对他的转变是一个契机。她迅速与社区包保人员及负责筹办龙灯会的人员沟通并与小王联系,起初遭到小王的拒绝,声称不愿意参加这些无聊的事情,还扬言说就算有相应的报酬也不稀罕......。社工认为,这些只不过是他害怕与外界接触的托词,就多次耐心地开导与鼓励,最终小王放下顾虑开心答应参加。通过前期认真刻苦地排练,到正式地走街串巷舞龙祈福,直至灯会圆满结束,历经六天的种种情境深深感染着他。尤其是人潮中,一些八九岁的孩子举着磨出水泡的双手,仍奋力高高托起龙灯的身影,终于撞碎小王的心防。“孩子都懂担当,我还有什么脸当逃兵?”他说,看到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人群中的喝彩、家家户户递上温热的茶水及食物,这种浓浓烟火气让他觉得很真实、很温暖。他亲身参与龙灯会,感受到了集体活动的乐趣及意义、感受到了付出与收获的喜悦,更理解了个体在集体中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也体会到了自身的价值。

以上只是无数个服务案例的缩影。秦玲花认为,作为一名专职禁毒社工,工作中不仅仅要了解服务对象表面上的近期动态,更应深层面地帮助服务对象从生理、心理摆脱毒瘾、预防复吸、重拾信心、走向美好。在这过程中需要学习并且运用更多的专业知识,融入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帮助他们解决需求及困惑。工作成果有时候来得很慢,也许一两年甚至更久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无论多么困难,她都不会放弃,而每一个重新点燃的希望,让她看到了坚守的意义。她深信:只要在变好,慢点又何妨!

未来,秦玲花同志将继续在成长和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提升自己,以专业知识为笔,用真诚为墨,助力更多的服务对象绘就“无毒”人生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