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七月的阳光,热烈而充满力量。一年前的这个夏天,他们怀揣理想与热忱,加入红安法院大家庭,三百多个日夜悄然滑过,他们在岗位上逐渐褪去青涩,用实干书写着成长的答卷。这一年,每一份努力都是成长的印记……有挑战、有责任、有感动,那些藏在日常里的收获与感悟,都将成为他们职业生涯中最珍贵的开篇注脚。在转正之际,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这一路的经历,见证他们的成长蜕变吧!本期来看红安法院执行局法官助理陈林在司法实践中淬炼初心。
红安法院执行局法官助理 陈林
自踏入红安县人民法院执行局担任法官助理岗位以来,时光倏忽而过。在这段珍贵的试用期里,陈林浸润于神圣而繁忙的执行工作氛围之中,在领导与前辈们严谨务实作风的熏陶下,在一次次直面矛盾、化解纠纷的实践熔炼中,经历了从初识懵懂到渐入佳境的深刻蜕变。这不仅是他业务技能的初步积累期,更是一场触及灵魂的思想淬炼与信仰塑造之旅。
在司法实践中夯实信仰根基
法院是党领导下的国家审判机关,其政治属性天然要求工作人员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入职伊始,陈林便自觉将提升政治能力置于首位,深刻认识到执行工作不仅是兑现裁判文书确定的权益,更是维护司法权威、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重要实践。当他在窗口接待因案件久执未果而情绪激动的申请人,聆听他们倾诉生活困境时;当随同执行法官奔赴现场,面对隐匿财产、百般抵赖的被执行人时;当参与涉民生案件的集中执行行动,看到农民工兄弟拿到血汗钱后舒展的眉头时…… 每一次与人民群众的直接接触,都是对 “司法为民” 宗旨最生动的诠释,这一宗旨必须融入他每一次规范的财产查控、每一次耐心的释法析理、每一次对公平正义锲而不舍的追寻之中。唯有将党的群众路线贯穿执行工作始终,才能真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暖意,这是陈林在实践中愈发笃定的认知。
于 “最后一公里” 领悟执行价值
执行是司法程序闭环的 “最后一公里”,是法律权威从 “纸面宣示” 走向 “现实彰显” 的关键一跃。陈林记得参与办理一起涉及腾退厂房的复杂案件时,被执行人以各种理由拖延抗拒。在法官指导下,他与团队并未简单采取强制措施,而是制定了周密的执行预案,多次组织双方协调,既讲清拒不履行的法律后果,也设身处地为被执行人寻找搬迁出路和缓冲方案。最终,被执行人被他们的韧性与诚意打动,主动配合完成了腾退。这个过程让陈林深刻体会到,执行工作是一门在刚性法律框架内编织柔韧的实践艺术:它既要雷霆万钧的力度,确保生效法律文书不沦为 “法律白条”;也要春风化雨的温度,在可能范围内化解对抗、修复关系。这份兼具刚柔的平衡智慧,正是执行工作的独特价值与魅力所在,也让他对这份职业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在攻坚克难中锤炼职业素养
面对执行工作的纷繁复杂,陈林深知仅有热忱远不足够,必须具备扎实过硬的专业本领。他系统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编、相关司法解释及本院各项执行工作规程,从立案审查到财产查控(银行存款、房产、车辆、股权等),从评估拍卖到案款发放,从执行和解到强制措施(拘留、罚款、限制消费、纳入失信名单)的适用条件与程序,力求每一步操作都于法有据、规范严谨。同时,他也在努力学习与当事人的沟通技巧。面对焦虑的申请人,他会耐心倾听、及时反馈进展,给予法律范围内的合理预期;面对存在抵触情绪的被执行人,他既要义正词严地晓以利害,指明规避执行的法律责任,也要善于发现可能的和解契机。在一次涉及多名小业主的商铺租赁合同纠纷执行中,陈林协助法官组织多轮协调会,在错综复杂的利益诉求中找到平衡点,最终促成各方达成可行的分期履行方案,避免了强制清场所带来的更大冲突。
执行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陈林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 —— 那承载着当事人的殷切期盼,更托举着社会对法律权威的坚定信念。他将以此次试用期总结为新的坐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永不停歇的奋斗姿态,将忠诚熔铸于每一次执行任务的细节,用汗水浇灌出公平正义的果实,努力成长为一名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合格司法卫士,在兑现司法庄严承诺的 “最后一公里” 上,留下自己坚实而温暖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