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在红安县上新集镇西北部的崇山峻岭间,黄才畈村宛如一颗镶嵌在革命老区红色沃土上的明珠。借着 “红色美丽乡村” 建设的东风,这里唤醒了沉睡的革命记忆,正铺展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该村距上新集镇区7公里,地处与大悟县四姑镇的交界地带,S108省道穿村而过,地理位置独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作为红四军西征的重要纪念地,这个曾见证烽火岁月的小山村,如今通过保护性开发、红色文化挖掘与产业融合发展,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红色铸魂:让革命精神成为振兴 “根脉”
黄才畈村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革命热血,每一块砖石都诉说着峥嵘往昔。村支书黄忠金多年来深耕家乡红色历史的挖掘与整理,用生动故事重现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传承红色基因。村内散落着黄才畈会议旧址、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蔡申熙烈士陵园、老红军黄华纪念馆等 4 处红色遗迹,其中黄才畈会议旧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已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课堂。
作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曾是红四方面军二十五军的大本营。1932年10月10日晚,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在黄才畈召开紧急会议(即黄才畈会议),最终决定红四方面军主动转移至外线作战。后因敌方重兵围追,红四方面军被迫西行转战,进入川陕边界并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 这段历史,黄忠金讲述起来总是绘声绘色。如今,这间青砖黛瓦的老式民居已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参观者超万人次,省内外游客常来此开展红色研学,黄忠金的讲解总能吸引众人驻足。
从黄才畈村走出的赤子、原武汉市委办公厅二级巡视员、军旅作家王世军,也多年投身家乡红色历史的挖掘与整理。每年七一建党节,他坚持义务为本村党支部党员干部讲党课,为前来参观的乡邻及周边群众宣讲黄才畈村普通红军战士的故事。他不仅深入研究史料,还走进学校、社区、机关单位开展红色讲座,让黄才畈的红色历史被更多人知晓,在这片土地上不断传承发扬。
与此同时,黄才畈村的自然景观亦十分优美。滠水支流分东西两河穿村而过,东河又名滚子河流经易家咀湾,西河又名新堰河穿过城子墩,村内还有始建于商代的城子墩遗址。沿河两岸的东畈、西畈与依山而建、坐东南朝西北的黄才畈湾山水相依,构成了独特的田园风光。
绿色润村:让宜居环境成为民生 “底色”
“以前大湾里的水塘积满淤泥,村委会安排挖机清淤、扩容、砌岸,现在水清了、树绿了,我们天天来散步。” 站在黄才畈景观塘边,村民黄师傅望着岸边嬉戏的孩童,笑意盈盈。这处曾让村民头疼的 “污水塘”,如今碧波荡漾,岸边绿树成荫,湾塘边的破旧小屋被拆除后,湾道更显宽阔,村民生活质量与村庄卫生环境得到显著提升。
近年来,黄才畈村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走出了 “红绿融合” 的乡村振兴之路。村里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争取水利项目资金10万元,治理加固村内 2 处小河道引水灌溉工程;投资60万元新建东边河桥梁1座;争取移民项目,投资15万元扩建4000 立方米当家塘1口、新建旅游公厕1所;在湖北红安革命纪念地管理中心驻村帮扶下,投资15万元完成蔡申熙烈士陵园 800 米道路提档升级,沿线种植桂花树100余棵,平整生态停车场1处;硬化至S108省道连接村组道路300米;投资4.25万元在一组修建水港1条;对八组塘堰进行驳岸处理…… 一系列举措让黄才畈朝着 “红色 + 康养” 的 “宜居宜游” 目标稳步迈进。
未来展望:凝心聚力绘就乡村 “振兴卷”
沿着 “红绿相融” 的美丽乡村建设路线,黄才畈村正按照 “红色黄才畈、绿色生态村、农文旅兴村” 的思路,朝着培育 “地域文化鲜明、田园风光优美的高山片美丽乡村示范村” 目标奋进,全力打造红、绿、美、靓的新图景。
夕阳西下,蔡申熙烈士陵园的纪念碑映着余晖,与远处的金色稻田、近处的白墙黛瓦构成和谐画面。村 “两委” 班子围着新绘制的规划图热议不停:推进 “村道刷黑项目”、新建红色研学基地、完善农家乐及民宿配套设施…… 通过开发更多旅游项目吸引游客,让红色资源成为村级增收的新引擎,黄才畈村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