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七月的阳光,热烈而充满力量。一年前的这个夏天,他们怀揣理想与热忱,加入红安法院大家庭,三百多个日夜悄然滑过,他们在岗位上逐渐褪去青涩,用实干书写着成长的答卷。这一年,每一份努力都是成长的印记……有挑战、有责任、有感动,那些藏在日常里的收获与感悟,都将成为他们职业生涯中最珍贵的开篇注脚。在转正之际,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这一路的经历,见证他们的成长蜕变吧!本期来了解红安法院民二庭法官助理张宏胜的司法初心养成记。
红安法院民二庭法官助理 张宏胜
一、法治温度:在服务大局中读懂司法初心
初到民二庭时,张宏胜对 “司法服务” 的理解还停留在书本上的条文表述。直到亲眼见证法官们处理涉企案件的全过程,他才真正体会到法律背后的温度。“他们不只是坐堂问案,更常深入园区、走访企业,把企业的法律痛点记在心上。” 他回忆起法官们为平衡案件公正与企业经营所做的努力:一起买卖合同纠纷中,承办法官多次组织双方调解,既明确了违约方的责任,又为企业争取了合理的履行期限,最大限度减少了诉讼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这种 “多想一层、多做一步” 的工作理念,让张宏胜逐渐明白:司法不仅是冰冷的规则适用,更是对社会发展的有力护航。在参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专项工作中,他跟着法官整理涉企典型案例、撰写调研报告,将企业的需求转化为具体的司法建议。“当看到我们的分析报告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时,突然懂得了‘服务大局’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每一个司法环节的精准发力。”
二、红法速度:在高效执行中淬炼责任担当
“从案件分配到文书送达,从材料准备到信息反馈,整个流程像精密的齿轮一样运转。” 这是张宏胜对法院工作效率的最初印象。而真正让他震撼的,是面对紧急任务时全院上下展现的 “红法速度”。
去年年底,一项关于先行区创建的紧急汇报任务下达,要求三天内完成。分管院领导接到通知后,立即召集团队拆解任务:有人负责数据统计,有人梳理典型案例,有人撰写分析框架,而领导亲自带头核对政策文件。张宏胜负责整理企业合规改革的相关材料,从下午到深夜,办公室里只有键盘敲击声和纸张翻动声。当最终报告按时报送时,他看着窗外的月光,第一次真切感受到 “责任担当” 四个字的重量。
“高效不是盲目求快,而是每个环节的精准衔接。” 一年来,他从学习案卷调取的规范流程,到熟练运用信息化平台处理节点信息,逐渐理解了这种效率背后的逻辑:明确的分工、顺畅的协作,以及每位干警 “说了算、定了干、干就干好” 的执行力。这种作风渗透在日常工作中,让他学会了在繁杂事务中抓住重点,在时间压力下保持专注。
三、司法匠心:在严谨传承中筑牢专业根基
“法律文书上的一个错别字,可能影响当事人的切身利益。” 这是张宏胜在第一次草拟调解协议时学到的深刻一课。当时他自认协议内容完整、格式规范,却被庭长指出多处法律用语瑕疵:“‘归还’与‘返还’在法律语境中含义不同,‘大概’‘可能’这类模糊表述绝不能出现在文书中。”
这样的细节打磨,成为他成长路上的常态。院庭长逐字逐句审阅材料的专注,法官们对证据链逻辑的反复推敲,前辈们 “办案如行医” 的职业态度,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他的专业操守。他开始养成 “三查三校” 的习惯:核对当事人信息是否准确,检查法律条文引用是否恰当,确保逻辑表述是否严谨。
“严谨是法院人的生命线。” 张宏胜将这句话写在工作笔记的扉页上。从最初依赖前辈指导,到如今能独立完成文书草拟、庭前准备等工作,他深知每一点进步都源于这种 “司法工匠精神” 的传承。
结语:以青春赴使命,以成长致初心
转正这天,张宏胜再次走过法院的回廊,墙上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的标语格外醒目。一年的时光,让他从对法院工作的懵懂认知,到深刻理解这份职业的责任与荣光。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 站在新的起点上,他知道司法之路没有捷径,唯有以服务大局的情怀、高效执行的担当、严谨细致的专业,在每一个案件、每一项任务中践行初心。正如红安这片红色土地上的传承与坚守,他将带着这份成长的印记,在法治建设的征程上继续前行,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司法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