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雁”训练营锻造乡村振兴“头雁方阵”,看湖北红安县如何培育年轻党组织书记

2025-04-23 16:32   红安县委组织部   刘欢, 张沛灏

红安网消息 “以前村里搞发展,总感觉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又不会用。现在通过课堂讲、现场看、相互评等形式,切实学到怎么搞好发展这些‘硬本事’,还得跟着优秀书记取经,心里有底了!”近日,在湖北黄冈红安县“青雁”训练营集中学习结束后,高桥镇陈家大塆村党支部书记陈洋感慨道。他的转变,正是红安县创新培育年轻村党组织书记的生动缩影。

作为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排头兵”,红安县深知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如何让村党组织书记这支“头雁队伍”飞得更高、带得更远?2025年,红安县启动“青雁”训练营,聚焦“85”后年轻村党组织书记,以“头雁领航、雏雁争鸣、群雁齐飞”为目标,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村级带头人队伍培养路径。

“青雁”为何起飞?破解乡村振兴“本领恐慌”

红安是农业大县,针对部分村党组织书记“想干不会干”“发力不着力”等难题,“本领恐慌”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痛点。

“乡村振兴不能光靠热情,更要靠能力!”红安县委组织部负责人直言。为此,县委将“青雁”训练营列为今年基层党建“头号工程”,从全县精选45名“85”后年轻村党组织书记作为首批学员,采取“竞选演讲、民主投票”的方式差额选举产生班委会,实行学员自主管理,通过系统性培训补齐能力短板,打造一支“能扛旗、敢攻坚、会创新”的“头雁方阵”。

训练营的课程设计直击痛点:既有党的政策理论“铸魂”,又有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治理等实践课程;既请党校专家授课,又让优秀村书记“现身说法”。学员董畅的经历就是典型——作为觅儿寺镇尚古山村党支部书记,他通过训练营学习“美丽乡村”理念,发动村民“能人出资、匠人出工、群众出力”,将破旧塆落打造成全省红色写生第一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百万元的“网红村”,带动群众人均增收超1万元。

“青雁”如何高飞?创新“五学联动”实战练兵

不仅要学得“大为触动”,关键是要回去“扎实行动”。红安县“青雁”训练营打破传统模式,推出“现场观学+课堂教学+交流研学+个人自学+测试考学”五学联动机制,让学员在实战中练就真本领。

——书记教书记,同行带同行。 “我们就像这棵老茶树,只要肯往深里扎根,往高处攀,再贫瘠的石头缝里,也能长出绿油油的希望,结出金灿灿的收获。”在华家河镇秦塆村“深化‘三资’清理,发展特色产业”课堂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秦塆村党支部书记秦泽稳分享经验。训练营坚持“支书教支书”,组织学员走进县内外示范村,实地观摩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等案例,让先进经验“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

——擂台赛马,以赛促干。 训练营定期举办“擂台赛”,学员围绕集体经济、美丽乡村等主题同台“比武”。上新集镇兴安冲村党支部书记吴鹏辉在擂台上抛出“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群众”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成功入选2025年度发展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扶持项目,项目落地后将带动村集体增收6万元,提供50余个“家门口”就业岗位。

——优胜劣汰,倒逼实效。 训练营实行“学分制”,对学员参与学习、测评、实践等情况积分排名,对未达到学分要求或连续排名末位的学员将被视为淘汰对象,相关情况公开通报。以严格的纪律让学员“坐得住、学得进”。同时,每年评选10名优秀学员、3名优秀班干部,让学员学有方向、做有目标。

“青雁”飞向何方?激活乡村振兴“雁阵效应”

“培训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红安县按照“两月一集训、一期一主题”的要求,紧扣乡村治理短板、发展难题、能力弱项,组织学员结合各村产业基础、基层治理、交通区位、服务群众等方面,分类开展“红色、生态、产业、治理、传统文化”等5类村打造,把学习成效运用实践。县委组织部全程跟踪问效,并将考核结果与项目资金、评优评先等挂钩,形成“学用结合”闭环。

如今,“青雁”训练营的“头雁效应”逐步显现:八里湾镇莲花山村女支书陈丽丽运用所学,打造全县第一个有机农场,盘活1150亩闲置土地,带动集体经济增长10万元;七里坪镇郑必高村党支部书记郑志学抢抓全省和美乡村试点机遇,科学规划,完善设施,推进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一批“雏雁”迅速成长,带动全县形成“群雁齐飞”局面。

从“本领恐慌”到“头雁领航”,红安县“青雁”训练营用创新实践回答了“如何培育乡村振兴带头人”的时代命题。这里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有实战的锤炼;没有敷衍的“走过场”,只有严格的“真考核”。当“青雁”振翅高飞,红安乡村振兴的“春天故事”正翻开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