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在红安县永佳河镇,有这样一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地方——知青茶场,而它的背后,是一位令人钦佩的农场主杨敬宇的非凡故事。
1968年12月,全国掀起大规模知青下乡热潮。37名知识青年来到红安县,他们主要来自武汉等城市,被分配到红安县的国有农场或生产队,参与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杨敬宇成为当地知青群体的一员。
杨敬宇出生于烈士后代家庭,红色的基因流淌在他的血液里。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拼搏,他在仕途上一路前行,最终成为一名副厅级干部。这一路的历程,想必充满了无数的汗水和智慧。这一上半场,他书写了属于自己的成功篇章,成了一个值得敬仰的公职人员。
华丽转身:“下半场”的初心与回归
人生的精彩不止于一种模式。当大多数人安享退休生活的时候,杨敬宇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投身到家乡的建设中,开启自己的人生下半场。
可是,谈何容易?2015年,杨敬宇回到红安县永佳河镇知青茶场,面对的是一片荒芜破败的景象:茶园荒废、房屋垮塌,连一条像样的通村小路都没有。杨敬宇非常痛心,建设家乡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了!
杨敬宇带着83万元积蓄,回到红安县永佳河镇李家湾村,立即着手改善基础设施。回乡后的第一件事,杨敬宇拿出5万元,交给2个湾组,由村民们投工投劳,修好通村小便道。截至2024年,杨敬宇累计投入超1000万元,不仅修通了知青茶场所有道路,还带动村民投工投劳,完成了村湾公路、便民小道等工程,实现“户户通硬化路”的目标。
经过10年的努力,杨敬宇带领村民开垦茶园、修复房屋,逐步将知青茶场打造成了集茶产业、乡村旅游、青少年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如今,这里已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重现了昔日的生机与活力。
茶园基地与种植基地:绿色的希望田野
那一片片翠绿的茶园,是杨敬宇的心血所在。在这里,茶叶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期望。种植基地里,各种农作物也是生机勃勃,这些绿色的希望不仅美化了乡村的环境,更是为乡亲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中小学体验基地:传承与教育的新舞台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孩子们与大自然和传统农耕文化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而杨敬宇的体验基地,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自然、感受农耕文化的大门。孩子们可以在这里亲自体验农耕的乐趣,学习传统的农耕知识,感受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
乡村动物园与农耕馆、蜜蜂馆:乡村文化的多元展示
乡村动物园的出现,给乡村增添了一份灵动与活力。这里的动物们让乡村不再单调,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农耕馆里,陈列着各种古老的农耕器具,它们像是一位位沉默的老者,诉说着过去的农耕岁月。蜜蜂馆则展示了养蜂的奥秘,那一罐罐香甜的蜂蜜背后,是杨敬宇对蜜蜂养殖的专注与热爱。这些场馆的建设,丰富了永佳河镇的乡村文化内涵,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乡村的多元魅力。
带动就业:为乡亲们撑起一片天
杨敬宇的茶场建设,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乡亲们。通过茶园、种植基地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让那些原本可能面临就业困难的老乡们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农场的各项产业就像一台台引擎,带动着整个永佳河镇的经济发展,让乡亲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富裕、更加有希望。
他的故事: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一批又一批的老知青们怀着满腔的热忱,纷纷踏上这片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土地。
当他们的脚步踏入知青茶场的那一刻,往昔的青春岁月如同潮水般汹涌而来。
如今,老知青们再次相聚于此,岁月在他们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眼中闪烁的光芒依然充满着对往昔的眷恋。他们漫步在农场的小径上,指着那一片土地,仿佛能看到年轻时的自己弯腰劳作的身影。“看,那是我们曾经种过红薯的地,那时候的红薯可甜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知青激动地说道,他的声音里带着浓浓的怀念。
红安永佳河镇知青茶场,就像是一座时光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老知青们在这里回忆青春,参与劳动。同时,他们的到来也为这个宁静的小镇注入了一股别样的活力,让当地的人们感受到了知青精神的魅力。
武汉市住房与城市更新局原处长余杏芳说:“我们既是来植树,也是来学习,为杨敬宇同志退休后回家乡办出这片3A景区感到敬佩,通过今天的活动,号召武汉市老干部们积极投身红安革命老区的振兴中来!”
武汉市城管执法局原副局长袁建梅说:“杨敬宇同志是红军烈士的后代,也是我们武汉市退休的老干部,退休不褪色,十年把原来一片荒凉土地,变成如今这样的乡村振兴示范基地,令人震撼,今后也要为老区人民作出些贡献。”
杨敬宇的故事,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从副厅级干部到农场主,他不追求功名利禄,而是选择在退休后为老百姓干点实事。他的每一次努力,每一个决策,都体现了他那颗炽热的爱心和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和地位,而在于为社会、为他人做出了多少贡献。
快来知青茶场,感受杨敬宇的故事,体验这片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土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