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春分过后,大别山地区下着细雨,滋润着新翻的土地。吴师傅站在自家承包的百亩田边,手里攥着皱巴巴的农资报价单,眉头紧锁。种子、化肥、农机租赁……账本上的数字就像田垄一样延伸,但资金缺口却像田头那条干涸的水渠,硬生生挡住了春耕的生机。
泥泞中的敲门声
清晨,上新集支行的客户经理一如往常,分类整理县行下发的客户名单,挑选着今日的拜访对象。她深知春耕时期对于农民来说,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沾满泥土的皮卡车碾过村道积水,让本就泥泞的道路更加湿滑,当她叩开吴师傅家的大门时,裤脚已裹满泥浆。“我也没啥资产,就老家的房子,还有几台收割机,我怕贷不出来啊!农作物不像别的工业品,不可能月月进账,短期内也不能变现大笔资金,我既怕期限短了要还本,又怕利息高了月供难,实在是想贷又怕贷哎!”吴师傅搓着结茧的手掌,去年邻村老王网上贷款,利息太高引起纠纷让他心有余悸。
精准施策引政策活水
在飘着茶垢味的搪瓷缸旁,客户经理展开带着油墨香的《湖北省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政府这两年出台了很多支农支小贴息政策,我们农商行也一如既往地支持‘三农’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像您这样自主创业的种植户,正是能够享受财政政策优惠的一批人。”她用记号笔圈出关键条款:实际利率2.15%,财政全程贴息担保费,“一次贷款期限三年,中间不用归还本金,年化利率2.15%,就是贷30万元,每个月也只还款五六百元钱”。听到简易的成本核算,吴师傅的眼睛随着“贷款30万元,每个月还款600元”的字眼亮了起来。
田野里的金融加速度
又是一个清晨,沾着露珠的叶片还蜷缩着,客户经理已带着移动终端再次上门。熟练地录入吴师傅的身份证、土地承包合同等资料,在太阳还来不及升到最高空时,30万元信贷资金已注入吴师傅的个人账户。当播种机的轰鸣声响彻沃野时,吴师傅站在地头又算起了新账:贷款利息每个月不到600元,但早播一周亩产至少能提升5个百分点,覆盖利息结余资金绰绰有余。
吴师傅的喜悦并非个例,在红安农商行“金融大走访”台账上,无数个红色图钉标记着服务轨迹。通过“整村授信+金融‘村官’”模式,客户经理们把智慧微贷架在田间地头。随着金融活水的浸润,农民精打细算的喜悦在无数个田间地头悄然生长。在这场与节令赛跑的接力中,政策的温暖化作滋润大地的春雨,使春耕的田野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