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县华家河镇:点“竹”成金,建成绿色经济“支点”

2025-03-18 13:37   华家河镇   刘如飞, 耿直

红安网消息 近年来,红安县华家河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响应国家“以竹代塑”号召,延伸竹产业链条,建立楠竹综合种养基地,探索林下经济模式,打造竹制品加工产业,打通特色竹产品销售渠道,助力竹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切实将本土林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全力以赴实现农民就业增收和乡村振兴,用实际行动谱写华家河镇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图为华家河镇楠竹种植区

立“竹”优势,培育楠竹发展一产

楠竹用途广泛,经济价值高,且管护成本极低,抗雨雪、火灾能力强,一次种下,可终身受益。华家河镇通过推广竹林优质种苗和高效栽培技术,建设起楠竹种植示范基地,为发展林特经济打下坚实基础。

大力推广竹林种植。政府平台公司与竹产业主体深度合作,成立楠竹业务专班,统一提供楠竹种苗,签订收购合同,全程专业跟踪服务,确保楠竹种植“开花结果”。镇内徐何村、王冲村等近十个村集体率先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分别采取订单收购和市场主体流转等多种模式完成种植,同时向县域内上新集、八里湾、永佳河等多个乡镇推广。截止目前,已在推广种植楠竹约4000余亩,预计每年每亩种植收益约2000元。

图为华家河镇王冲村楠开展楠竹种植工作

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发挥联农带农作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华家河镇在推广楠竹种植的同时,积极探索林下经济,结合镇内形成规模的中药材产业,推广林下特色中药材种植,并与本土蛋鸡养殖主体深度合作,形成“竹林鸡”综合养殖、综合立体种养模式,相得益彰进一步释放林地活力,使竹产业“含绿量”“含金量”同步提升。

图为华家河镇楠竹种植区

点“竹”成金,竹尽其用建设二产

立足全竹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竹加工产业,持续提升竹加工企业实力,助力我镇绿色经济蓬勃发展。

大力培育竹加工企业。华家河镇围绕竹制品加工关键环节进行布局,前往扬州等地调研竹企业,成功引进君星文化有限公司落户镇内,新建两座加工车间,配备机械雕刻机、激光打标机等先进加工设备,实现竹家具、竹制装饰材料、特色竹制文创产品等多种竹产品生产加工,建立起特色竹制品加工产业链。

图为君星文化有限公司开幕剪彩仪式

盘活资源创立共富工坊。华家河镇创新思路,带动盘活村内闲置房产资源,因地制宜在鄢家村旧厂房、金沙源村老村部打造两座竹制品共富工坊,将竹板原材料加工成各类竹手工艺,成功带动数十名本地妇女“足不出户”实现在家就业增收,并积极将“共富工坊”模式向周边镇村推广,形成华家河镇“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新景象,用“绿水青山”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注入“活力源泉”。

图为华家河镇共富工坊

打造全竹利用产业链。华家河镇以全产业链思维,布局楠竹原料种植、收购供应、初加工、深加工、成品销售等各个产业环节,实现一棵竹子从出生到成熟,再到竹板竹筷、竹制家具、竹工艺品的全过程利用。截至目前全镇年消耗毛竹58万根,竹板76万张、炭粉1800吨,随着楠竹种植面积的扩大,竹产业将进一步扩面增量,提质增效。

图为华家河妇女在共富工坊“足不出户”实现就业增收

以“竹”出圈,拓宽渠道延伸三产

以丰富的竹林资源推广发展特色竹文化产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网络渠道改造竹产品营销模式,拓宽文创、旅游、跨境贸易等多种三产业态。

开发主题文旅项目。开发主题文旅项目。随着楠竹种植基地、加工厂逐个落地,未来华家河镇将结合本土红色革命资源和古色传统底蕴,打造农文旅融合特色主题文旅项目,并计划打通竹林旅游观光线路,将竹制品加工厂对外开放,线下展示楠竹进场、加工到制作成艺术品全过程观光链,用直观的线下体验来推动竹文旅产业发展。

图为华家河镇竹制品加工厂生产的竹制手工艺品

拓展新型销售渠道。华家河镇积极服务企业,打通竹制品线上线下贸易销售壁垒,线下与邮政部门开展“邮快协作”模式,让竹制品快递运输走上物流快车道,全镇物流订单明显增长;线上培育扶植淘宝、拼多多等国内平台销售渠道和亚马逊跨境电商新型业态,实现内陆小镇生产的竹制手工艺品、竹制家具远销欧美等海外国家,据统计竹制品月外贸销售额可达6万元。

图为君星文化对外销售的竹制手工艺品

立足打造绿色生态样板区,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竹产业逐渐成为华家河镇一大特色、一大优势,下一步,华家河镇将继续加大竹产业三产业融合力度,从产品附加值、产业链条增加值等方面下功夫,走出华家河镇特色竹林经济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