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方明:毕生献给党,如蜡烛一样燃烧无悔人生

2025-03-16 22:30   七里坪镇政府   赵炳长

张方明,1916年9月出生于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张石河村的一户贫农家庭。15岁参加红军,16岁入党,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他先后担任过通讯员、文书、班长、排长、军部参谋、营长、抗大总校区队长、队长、和平医大政委、20兵团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华北军区干部处长、赴朝61军119师参谋、天津警备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天津军分区司令员、河北省军区后勤部政委、省军区顾问(正军级)。因贡献突出,获国防部授予的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二级红星荣誉勋章。著有个人纪实传记《人生无悔》。

戎马一生为国家

张方明出生在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张石河村的一户贫农家庭。自幼深受贫困和战乱之苦,但他敢于反抗和斗争。15岁那年,他毅然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参加了红军。在部队中,他爬雪山、过草地,身经百战,英勇杀敌,多次负伤,九死一生。即使在与部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他依然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回到日夜思念的部队。正是这种始终不渝的人生选择,使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反侵略战争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一生是无愧、无怨、无悔的,是把一生献给中华民族解放和祖国建设事业的光辉一生。

红色恋人,革命伴侣

张方明和妻子高余屏是一对红军夫妻。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他们分别在各自的家乡参加了红军。在枪林弹雨的生死考验中,他们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军旗下,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延安的窑洞中,他们喜结良缘。

1938年7月,张方明与高余屏在时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四大队队长洪学智家中相识。后来,张方明被调到五大队工作,不久,高余屏也被分配到五大队。二人在一个食堂吃饭,共同谈论身世、理想和革命,彼此心中的爱慕之情悄然萌发。在罗瑞卿、胡耀邦、何长工等领导的帮助下,1938年10月,他们在延安的窄小窑洞里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当时,张方明22岁,高余屏18岁。在延安的一家小照相馆里,他们拍了一张身着戎装的合影。从此,这张照片陪伴了他们六十多年。

幸福的家庭,严谨的家风

张方明的家庭是幸福美满的。他的妻子高余屏不仅是一位革命战士,还是一位贤妻良母。张方明常说:“我与高余屏结婚后,她身担两副重担。一副是革命重担,建国前,她南征北战,多次立功;建国后,无论是在和平医院担任政治指导员,还是在北京军区任干部部协理员,都能圆满地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另一副是家庭重担,她既要关心我,还要照顾和教育子女,真是贤妻良母。”张方明和高余屏共养育了七个子女,他们个个都很争气,都在部队当过兵。张方明和高余屏对子女要求很严格,从不为他们入党、提干、安排工作说情,也不允许他们打着自己的旗号谋私。他们经常教育子女:“人生之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工作岗位的好坏,也不在于职务的高低,而在于是否为党和人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们的儿女们都很争气,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工作,任劳任怨,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心系家乡,捐资助教

张方明常说:“家乡的山山水水对我来说是那么熟悉和亲切。每次回乡,见到家乡的亲人,我的心情总是难以用语言形容。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在这里放过牛,砍过柴。看到家乡的贫穷,我总是感到心酸。”每次回到张石河,他总是为家乡捐款捐物,先后十多次为村小学的二百多名学生每人购买书包和学习文具,为老师资助生活费用。他还为家乡修路、建桥、通电、解决饮水问题四处奔波,并慷慨解囊,拿出个人积蓄。他的善举深得乡亲们的怀念和赞誉。信念和力量支撑他走完了光辉而不平凡的一生。正如他传记的书名一样——《人生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