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朋意:勤于学习 甘于奉献 崇尚廉洁 两袖清风

2025-03-13 17:08   七里坪镇人民政府   赵炳长

赵朋意(1919年7月—2011年11月),湖北红安县七里坪镇紫云村人。湖北红安县七里坪镇紫云村人。1932年5月,年仅13岁的他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离休。他先后担任贵州省卫生厅党组书记、厅长,贵州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体卫生委员会委员。2011年11月,赵朋意与世长辞,享年93岁。

他的儿子赵强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爸爸从参加革命初期就从事医务工作,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党和军队的医疗卫生事业。从13岁参加红军起,他经历了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有着丰富而宝贵的人生经历。”

赵朋意出生于湖北红安县(原名黄安)七里镇紫云乡紫云村代冲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中有爷爷赵炳华、奶奶张谓明、父亲赵朋意和他的弟弟,一家四口靠耕种仅有的几分土地维持生计。

赵朋意的爷爷赵炳华,生于1889年7月。1929年,在革命形势风起云涌之际,他毅然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有一定文化,赵炳华在紫云乡苏维埃政府担任专职秘书(当时我党早期苏维埃乡一级政府中仅有5名左右专职干部)。在红安县苏维埃政权的领导下,农民被广泛发动起来。赵炳华不仅要处理乡政府的文书工作,还要奔忙于各地宣传党的政策主张,组织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动员青壮年群众踊跃参加红军。

他的奶奶张谓明(1897—1958年)在丈夫的影响下,也积极投身革命。她从小就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坚决不缠足,在当时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中,这种行为堪称特立独行。作为村妇女协会的负责人,她每天走村串户,宣传革命和妇女解放,组织妇女做军鞋、送公粮,忙得不亦乐乎。

在父辈的教育下,赵朋意参加了儿童团,但他还有更大的志向。据他晚年在病床上对女儿讲述,1932年5月,听说七里坪有红军的征兵站,他坚决要去参加红军。对于这个未满13岁少年的要求,爷爷奶奶自然不答应,但他主意已定,死缠烂磨,最终让父母勉强答应。离开家的那一天,奶奶把他送到村头,含泪与他告别,千叮咛万嘱咐。爷爷带着他走了四十多里的山路,一路上爷俩谁也没说一句话。父亲是因为儿子这么小就要踏上征程,担心他难以承受前路的艰辛,生气他不体谅父母的担心;儿子则是因为父亲动员别人参军,却不让他参军,赌气不和父亲说话。就这样,两人别扭着到了七里坪红四方面军独立一师的征兵站,顺利报了名。儿子连蹦带跳地跑进红军驻地,头也不回,徒留父亲一人站在风中,悲怆地目睹儿子的身影消失。没想到这一别竟成永诀,也成为赵朋意一生的痛。

抗日战争时期,赵朋意认识了同在八路军129师做医务工作的梁梅卿(赵朋意的妻子)。梁梅卿,1922年出生于山西平定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37年“七七全面抗战”爆发后,刚满15岁的她出于对日寇的强烈义愤,同时也为了逃避封建包办婚姻,毅然离家出走参加了八路军。她先后在八路军、解放军中担任卫生员、护士、医院护理主任、医院护士长等职务。1944年,梁梅卿与赵朋意在军中结婚。解放后,她于1952年随赵朋意转业到贵州省卫生系统工作,先后任贵州省卫生防疫大队副大队长、省防疫站副站长、党委副书记等职务,1983年离休后享受副厅级待遇,2012年4月因病去世。

1952年,赵朋意结束了20年的军旅生涯,从解放军正师职转业到贵州工作,先后担任贵州省卫生厅副厅长、厅长等职务,直至1989年离休。

赵强说,爸爸的一生历经艰难困苦,是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在近60年的革命和建设生涯中,他怀抱理想、意志坚定、勤奋工作、坦坦荡荡,从未停下奋斗和辛勤工作的脚步。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他也始终勤于学习,关心党和国家的命运,关心改革开放。他的人生轨迹折射出一位老红军、老共产党员的闪亮光芒。在我看来,爸爸身上最突出的特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对党忠诚,矢志不渝。早年参加革命,特别是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在革命队伍中受到的教育以及艰苦岁月的磨炼,使他逐步坚定了听党的话、跟党走、为实现党的目标奋斗一辈子的坚定信念。他回忆说,在红军长征的生死岁月里,他所在的部队曾三次过草地,面对无时不在的死神威胁,正是凭着对党的无比忠诚,他随时准备牺牲,最终幸运地坚持走了出来。1952年转业时,当组织听取个人意见时,他主动向组织提出,愿意到条件较为艰苦的贵州去工作。在“文化大革命”中,当被打成“走资派”关进“牛棚”时,但他始终坚信党终将拨乱反正,走出困局。

二是爱好学习,乐此不疲。早在战争年代,爸爸就养成了勤学善思的习惯,无论工作多忙,他都不忘学文化、学理论、学政策、学技术。长期坚持学习,使他熟练掌握了专业工作和领导工作的技能。在贵州省卫生厅担任领导职务30多年,出席会议需要讲稿时,他常常是亲笔写成。在生活中,爸爸也善于通过学习培养高尚情操,比如,他能拉一手动听的京胡。

三是表里如一,刚直不阿。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这是爸爸始终如一的行为操守。他从不说大话、唱高调,非常厌恶说一套、做一套的行为,不论是对他的下级还是上级,不论是亲属还是身边人,都一视同仁。如遇阿谀奉承者,或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爸爸总是会毫不留情地斥责。因为爸爸有这样的特质,也得罪过一些人。在“文化大革命”中,无论“造反派”怎样折磨威逼,他始终不认“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账,在若干次批斗会上,坚决不肯低头,被“造反派”定为顽固不化、死不悔改的“走资派”,备受折磨。

四是崇尚廉洁,两袖清风。在爸爸看来,廉洁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共产党人的立命之本。他参加革命工作近60年,在生活上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从未占过公家的一分便宜,从未接受过别人为获得不当利益而向他输送的任何好处,从未利用职权和影响力为自己和家人谋利益。比如,1952年妈妈随爸爸转业到贵州,因在爸爸任职的下属单位工作,尽管妈妈这位老八路工作十分出色,但因爸爸的压制从未得到提拔,转业时任副县处级职务,直到上世纪80年代离休前仍然是副县处级。只是因为党的政策有明确规定,离休后妈妈才得以享受副厅级待遇。又比如,我们作为爸爸的子女,在参加工作、工作调动、入党、提拔等问题上从未得到爸爸的任何眷顾。他总是鼓励我们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好的前途。

赵朋意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作为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事业的经历者、参与者、贡献者,他的事迹难能可贵,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祖辈和儿孙后代。他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和坚守,对事业的热爱和奉献,以及在战火硝烟中淬炼的红色基因,是他留给我们后辈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尽管时代不同了,但他身上体现的勤劳勇敢、无私无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红色精神,仍值得我们大力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