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山,不高,却默默供奉着14万英雄儿女的英灵,重如泰山。
这座山叫锞子山,坐落在全国著名的将军县——红安县城东北部,锞子山脚就是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
置身纪念园,让人产生时空转换之感,墙上一张张照片,地上一座座墓碑,仿佛都还原成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用他们的生命书写了家乡历史最辉煌的一页。
一座重檐歇山式门楼,高11.15米,宽17米,坐北朝南,门楣上镶着两行金色大字“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踏上门口8级台阶,就进入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时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的华国锋于1978年4月26日题写的“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于1977年黄麻起义五十周年破土动工,1979年建成。包括广场面积在内5000平方米。广场中央的五角星,覆盖的是红安地图的全貌。纪念碑高27.11米,这个数字是黄麻起义纪念日1927年11月13日的年月数字。碑的两侧是两尊巨大的铜像,左塑武装农民身背大刀,高举铜锣;右塑红军战士,高擎钢枪,奋勇向前,象征着根据地军民同心,坚持武装斗争。碑座前方是汉白玉雕成的五角星镶嵌着党徽,象征着苏区儿女心向共产党。碑身两侧分别是徐向前、叶剑英、董必武、李先念的题词;碑座两侧是巨幅浮雕,展现的是苏区人民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中英勇奋战,前仆后继的壮丽画卷。碑的背面镌刻着当年唱响大别山的《黄安谣》: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绕过纪念碑,穿过广场,就是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念馆于2006年5月28日动工兴建,200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80周年纪念日正式对外开放。展出的内容是从1927年“黄麻起义”开始,到1938年红28军被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开赴皖中抗日前线为止,十年间鄂豫皖边区革命群众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英雄精神,与敌人浴血奋战,开展武装斗争的光辉历史。
纪念馆南大门正对巍峨的纪念碑和宽阔的英烈广场,四个侧门的前两个连通烈士纪念馆、将军纪念馆,从后两侧门出就是烈士纪念墙和董必武纪念馆、李先念纪念馆及将军墓区,形成的辐射线路把纪念园的各主体建筑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纪念馆三层,占地 3900平方米,建筑面积 6200平方米,陈列面积5000平方米。正面墙壁东西长77米,高 13.5米全馆外墙用灰色磨光花岗岩和蘑菇石组合干挂,整体如同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堡,“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匾额高挂其上,极显高大庄严的气势,让人肃然而生敬意。
董必武纪念馆。拾级而上,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右侧,是董必武纪念馆。1975年4月2日,董必武在北京逝世。为纪念这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经中央批准,在董必武的家乡红安,修建了用于宣传董必武、教育后人的纪念馆。纪念馆于1985年的清明节破土动工,1986年3月5日(董必武一百周年诞辰)建成,2004年进行了馆舍改造和陈列重新布展,于2006年3月5日董必武诞辰120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5834平方米,依山势而建,中国庭院式结构,高大宏伟,是一座具有民族风格的仿古建筑。
董必武纪念馆前,矗立着两块高大石碑,上面篆刻着“依法办事、有法可依”和“群言堂”。馆前是宽11米的45步台阶,门上匾额是徐向前元帅题写的“董必武纪念馆”馆名。正院中央安放着董必武的半身铜像,基座上“董必武纪念像”6个字由邓小平同志题写,基座的后面是董必武和夫人何连芝的骨灰合葬墓。纪念馆以董必武生平业绩为依据,通过珍贵实物、照片、字画等,利用丰富翔实的文物资料、图片、以及生动逼真的场景、雕塑、国画,再现了董必武光辉战斗的一生。
英烈墙。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的正后方是红安革命烈士英烈墙,2007年11月竣工,占地700平方米。主体墙前呈新月形平台,墙弧长60米、高5.4米,正中上方镌刻“140000”,140000这个数字代表的就是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红安儿女,墙面最东端竖向镌刻“红安革命烈士纪念墙”,墙上镌刻的是登记在册的22552位革命烈士的英名,是按照姓氏笔画排列的。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与历史纪念馆并排的是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于1987年动工兴建,1990年落成并对外开放,2006年进行维修改造,维修改造总投资416万元。全馆占地面积4670平方米,建筑面积2460平方米,全馆为三进两园仿古庭院结构,左右对称,长廊环绕,坡屋面现浇,绿色琉璃瓦覆盖。馆名由徐向前元帅题写,馆内设1个序厅和6个单元,按照以时系史,以史系人,以人系事和突出主要烈士的闪光业绩为原则,运用声、光、幻影成像、模型等现代化的艺术手段,共展出263名烈士的生平事迹、遗物、照片等。
纪念馆前,有1棵雪松,这是1988年4月20日,李先念主席参观烈士陵园时亲手栽种的。
李先念纪念馆。李先念纪念馆位于锞子山左侧,1993年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修建,1994年清明节动工修建,陈云同志题写馆名。1996在纪念馆的试展过程中,迎接了江泽民总书记的视察。1991年6月21日正式开馆,2012年10月进行维修改造,2014年7月对外开放。该馆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305平方米,布展面积2000多平方米。纪念馆依山傍势,气势恢宏,造型典雅。序厅以李先念全身铜像及左、中、右3面大型浮雕开篇,后面分9个单元和1个专题,展出李先念光辉战斗的一生。展览充分运用声、光、电、多媒体景观、壁饰型景观、多维动画演示等艺术手段,介绍了李先念在66年的革命岁月中,从一个普通的木匠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将军,从农民的儿子成长为国家主席的光辉历程。
将军墓园、红军墓园。顺着山上的小道往上走,一排排将军烈土墓映入眼帘,将军和烈士的事迹,让我们肃然起敬。革命战争年代,红安有14万优秀儿女为中国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的遗骨散落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长眠在此的只有很少一部分。
最早葬在陵园的烈士是沈泽民、吴焕先、蔡申熙。
上面的是将军墓,分别是:曾被东北蒋军称为“旋风司令”的韩先楚将军墓;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前线指挥者、国庆35周年阅兵总指挥、曾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秦基伟将军墓;“军政双全”的“百战将军”王建安将军墓;有“活张飞”之称的刘昌毅将军墓等。
在董必武纪念馆左侧还有120余座老红军墓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这些功勋卓著的老红军的英灵在这安静祥和的环境中得到了安息。
青山处处埋忠骨,在这里还有一位没有授衔的将军,他就是红安最早的革命领导人之一的郑位三。
在锞子山顶,居于纪念园中轴线上,是浩气烽火台纪念亭。锞子山东侧的环形道两旁,矗立着53块红沙岩石碑组成的碑廊,碑上锈刻着江泽民、董必武、李先念、徐向前、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的题词和红安籍将帅们的一些诗词及书法家的作品。园内还有小桥流水、石景石刻、T-34坦克、“列宁”号飞机仿制品等景物,有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
一路走来,青山绿水,碧草如茵,潺潺流水,花香鸟语,这座红城的崛起告慰着安息在这里的英灵。
锞子山,英雄儿女魂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