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2025年2月16日,红安县华家河镇张家寨的张祥志带着孩子在老家向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纪念馆捐赠了张继玉和张文月烈士的遗物:张继玉使用过的黄安县仙居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参观证、汉阳造枪刺、木箱等,张文月使用过的《民众学校课本》。其中,黄安县仙居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参观证,不仅是黄安县仙居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的实物见证,而且填补了红安县该类革命文物的空白。
父子两烈士。张继玉(1901.1.25-1932.9.9农历),男,红安县华家河镇张寨村张寨湾人,1929年2月参加革命,1932年因公牺牲。红安县人民政府1987年2月18日颁发了《因公牺牲证明书》(红政字第233号)。据族人和亲属介绍:兄弟五人中只有张继玉一人上过学,学习期间曾到黄州。1929年2月张继玉参加革命后,因有文化,在黄安七里坪区从事基层政权文秘革命工作。张继玉的妻子黄继忠(1906-1984)的娘家是大悟县吕王镇江家田人,丈夫张继玉牺牲后,黄继忠没有再嫁,含辛茹苦把唯一的儿子张文月抚养长大,当得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并解放了黄安县,张文月在同母亲商量后毅然参加了解放军,黄继忠含泪把唯一的儿子送到了部队。张文月(1928-),又名张纯悦,男,1948年继承父志在黄安解放时参加了刘邓大军,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时隔不久,1948年在班长的带领下,身穿军装的张文月腰间挂着4枚手榴弹,最后一次回到家乡探望了母亲,临别时,几位婶婶问张文月什么时候再回家,张文月回答:“等全国解放了,我就回来看你们。”谁知张文月在随部队转移后就一直下落不明。红安县人民政府1983年8月1日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
偶然的发现。张文月烈士的侄子张光楚修缮张继玉、张文月曾经居住的老屋时,在老屋山墙顶角的一个墙缝里发现了一包东西,其中就有这张黄安县仙居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参观证,材质为布质。由于长期受到土壤侵蚀,显得残破,但字迹清晰可见。从参观证上可以发现重要的革命历史信息:黄安县仙居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时间是在1930年7月15日,张继玉作为工作人员参加了这次大会。张继玉十分珍惜这张参观证,并把它小心地藏在了难以发现的山墙屋顶墙缝中,连妻子黄继忠也不知情。张光楚又在一次平整老屋室内地面时,在一处墙角土里挖出一把锈迹斑斑的枪刺,询问奶奶黄继忠得知,这是张继玉生前使用的。
不懈的求证。张文月烈士参加革命后下落不明,其母亲黄继忠按照家乡的传统,就把张文月的侄子张盛进过继到张文月名下,作为嗣子。在一次偶然中,张祥志从父亲张盛进(又名张光秦)口中了解到爷爷和太爷爷的革命事迹后,就不断刨根问底,从父辈手中找到了张继玉的《因公牺牲证明书》和张文月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并了解到叔叔张光楚在老屋发现的张继玉、张文月遗留物,又先后到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退役军人事务局、档案馆、湖北红安革命纪念地管理中心等部门查询相关历史资料。在2024年清明节期间,湖北红安革命纪念地管理中心红色文化宣传研究室主任来德胜陪同张志勇将军的女儿回到老家华家河镇张家寨,张祥志听说后,就带着张继玉、张文月两位烈士的相关资料,并详细介绍了相关情况。
为了传承的捐赠。在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后,红色文化宣传研究室和黄麻起义纪念园组织团队到张家寨走访群众,调查了解相关历史情况,张祥志及其亲属被相关部门的工作态度感染了,为了铭记两位先辈的革命事迹,于是决定把两位烈士的遗物捐赠给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纪念馆,并让堂弟张俊杰和还在上学的儿子张豪作为捐赠人,三代人参加了这次捐赠活动,来德胜和何金涛参加了捐赠工作,代表单位接收了这批革命实物。张祥志说:“让青少年这一代作为捐赠人,就是希望他们把先辈的革命精神牢记在心、传承下去。”
张文月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张继玉的《黄安县仙居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参观证》和张文月的《民众学校课本》
张祥志及其亲属捐赠张继玉夫妻使用过的木箱
张俊杰捐赠张继玉遗留的枪刺
来德胜向张盛进、张祥志、张豪颁发捐赠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