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民俗大观》第三集又话红安民俗(2025年再序)

2025-02-09 10:16   周建宏

《红安民俗大观》第三集又话红安民俗(2025年再序)

民俗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每个人都生活在民俗文化中,只不过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不经意罢了,到了某些民俗文化频临匿迹的时候才引起人们注意,由此而知民俗文化之珍贵。

民俗文化在学术研究领域属民俗学,民俗学关联领域非常广泛,覆盖了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学科领域而言,比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哲学、人口学、伦理学、宗谱学、公共关系学、农学、建筑学、医学、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文物学,等等。如果从这诸多方面去挖掘研究,民俗学的意义就非同凡响,所以加强对民俗学的研究和探讨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也是坚定华夏炎黄子孙文化自信的必要举措。

为何民俗学关联政治经济学呢?因为政治学与经济学是互动的,政治可以影响经济,经济又可以反过来影响政治,比如说,当进入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的政治体制实行了重大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当经济繁荣后新问题又出现了,倒逼国家体制和政策要进行新的调整。所有这些过程都引起了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影响到了每一个人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国家政局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创造财富机会越来越多,国家财政收入充裕,民众的钱袋子也随之鼓起来。反之,国家政局动乱亦或发生战争,民众生活会苦不堪言,社会财富也会掏空,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物价飞涨,民众经济入不敷出。我们从中国历史书上可以看到,也从现在的电视上看到的天下大势,这个道理就不言而喻了。

至于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文学、哲学、人口学、伦理学、公共关系学,地理学等,都在宗谱研究范围内,而宗谱学本属于民俗学范畴,因此宗谱学对民俗学的贡献最大。

天文气象学、农学同为一体,农学离不开天文气象学的指导,比如说我们农民使用的日历或皇历,都是根据天体运行规律和气象月令变化而制订的,是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指南,而这些都是民俗行为,所以属民俗学研究领域。甚至连医学都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寒暑的气候变化会影响人体健康,医生诊治病人也会考量这些因素。

医学更不用说,与每个人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过去西医还未引进中国时,全靠中医保护中国人的健康。旧社会民间老百姓生活艰难经济贫困,请不起医的时候,平常小病就靠偏方,偏方被我们红安老百姓称为“海堂方”,现在仍有部分沿用,民俗学应该把它记载下来,即使现在用不上,然而那是旧中国医学应用的历史写照。

建筑学在旧中国以前没有形成民间教育的学科,只是工匠艺人的一门手艺。新中国以后建筑业发展很快,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所以国家专门设立了建筑学院,培训高技能建筑业人才,但旧中国直至新中国初期,民间工匠艺人为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也是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搜集整理的重大项目之一。

民间文物学不等同于国家考古的文物学,而是民间地方文物,过去文物保护意识太差,不是被毁坏就是被破坏,使我们失去了不少民间珍贵文物,现在民俗学也应该及时挖掘搜集整理和保护文物,让历史鲜活重放光彩。近些年来,政府加大了文物保护力度,所以民俗学工作者一定要配合政府行动。

基于对民俗学和关联学科的综合考量,我从2009年开始对红安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搜集整理,力求把民俗学涉及的相关学科之民俗文化尽可能比较完整的搜罗进来,我的《红安民俗大观》第一第二集已完成大半工程,第三集正在撰写之中。我完成共三集的编写任务,是为民俗学进入研究阶段打前站。

民俗学研究在我县还是短板,主要是没有推上学科研究档位,属认识问题,还是有视民俗文化为“下里巴人”的潜意识,说是爱民,却没有爱到深处。我想,政府如在这方面加大力度,为民俗学提档升级,即如此,民俗学研究必将为繁荣红安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助力经济发展而建功立德,造福后昆!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