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我刚从学校毕业,大学没考上。那时父亲还健在,父亲问我想学个什么手艺,说百艺好藏身。我想了想,没什么好学的,再说家里底子穷,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经济条件有限,又无人脉关系,只好暂且待在家里,帮父母干点农活。
农村的生活普通而又单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读书时曾有过的那么一点信心与理想在这日子一天天的消磨中消失殆尽。二十好几,一无所长,姊妹众多,家里贫穷,那种压力可想而知,如何走出困境,每天夜里彻夜难眠。
没多久,读初中的二弟也不想读了,父亲很伤心,还打了二弟。也许,我们都曾是父母的希望吧,在他们眼里,只有读书才能有条出路,才能摆脱贫困,有点奔头吧。
记得某一年的9月份,在外忙了一天的父亲忽然对我和二弟说,桥店那边有个收苕的班子专门收苕去武汉卖,我去帮了几天忙,生意不错,好时一趟能赚个千儿八百的。我一听眼前一亮,这个我们熟悉,父子三个有个帮手,可以一试。说干就干。我们买来麻袋,一齐出动,走村串户,统计好数量,一拖拉机大略能装五千斤左右。三天时间,我们东奔西跑,终于凑齐一大车。叫了一台拖拉机,沿村装运,五千斤,装的老高。就这么不知深浅我们开往武汉,也开启了我们做生意的大门,一切都是新的,都是未知数,为了脚下的路,我们豁出去了。既高兴又忐忑。
四五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进入武汉,都市的繁华令人眼花缭乱,我们躺在车顶无心观看,只想着快点到达目的地。忽然拖拉机停了下来,然来,岗亭的交警说我们超高了,要罚款。父亲一脸的笑,又是递烟又是说好话,总算给我们放行了。不一会,我们到达目的地——武昌区胭脂路集贸市场。我们在市场尾端找到合适的位置,全部卸了下来,并用雨布盖好,忙完,已是深夜下点了。
天刚亮,市场上就忙碌起来,占位,摆菜,弄称,过早,熟悉的人交头接耳,问价讨价,怎么进怎么卖,好不热闹。我们也早早起来,把我们的苕倒出来摆好,然后分别过早去。
市场上卖苕的好几家,有咸宁苕,通山苕。看了看,没我们红安苕好看、好吃。武汉的市民对我们红安苕也情有独钟,特别是老年人爱吃。天一大亮,马上有人来买了,师傅,红苕多少钱一斤呀?弟弟马上说三角五,我们从农户买的价是1角多点。能不能少点?有人问。弟弟说我们刚开称呢,不能少。看着这刚倒出的又光又长的红苕,人们忍不住蹲下来买了,一个,二个,十几个…一称称,我们卖的好开心,父亲挂个包包,收钱收的忙不过来,特高兴。不一会市场管理员来了,要收卫生费,父亲好说歹说交了一点点。忙了一整天,晚上收摊,我们父子三人躺在苕堆上,会盘算卖了多少袋,数一数卖了多少钱,还得待几天,回去再去哪儿收,一直说到很晚才睡着。
武汉市场红苕销量还是可以的,市场零卖加烤苕整走,差不多五天,我们就卖完了,除去车费生活盘缠,我们大摡尽赚六百元。六百元,在八十年代,几天时间,已经很不错了,我们当然很满足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尝到甜头后,马不停蹄,又进行第二车的收购,联系的联系,装袋的装袋,三几天,我们又成功收购一车了。那时改革开放刚起步,分田到户的农民,对红苕的种植很感兴趣,产量又高,又是传统农业,因此种植面积很大,产量较高,为我们收购提供广阔的来源。这一收一卖,资金流通起来,经济就搞活了。
当然,有收获就会有付出。在收购中我们走村串户,常常忙到深夜。运输的途中也有风险。由于长期的超高,路又颠簸,有一次我们翻车了,好在速度不快,司机把我们从苕堆是拉出来,弟弟因此鼻子底下受伤了,血流不止,找到医生,缝了三针。还有一次拖拉机破胎了,准备的资金不够,给了别人几袋苕用来抵帐。成功的路,从来就没有一帆风顺的,背后的艰辛,背后的努力,只有经历者,才有切身体会。熬夜,奔忙,担心,这只是生活中的平常,有时生命还会受到威胁。
一次我们在菜市场刚刚下货,正准备休息,一个地痞拿着两把刀子向我索要财物,我们父子齐心协力,拿赶扫帚石块自卫,将他赶跑了。我们虽然来自农村,我们有自己的勤劳朴实,也有自己的不屈与勇敢,我们既然走出来,就无惧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敢于担当生活中的顺与不顺。看到可怜的老人去捡我们丢掉的乱苕,我们也会同情地给与帮助,三个五个,反正农村种的,多的是。这也许是我们生性善良的本质吧。
在一次次的往返收购销售中,我们不断积累经验。改变模式,收购销售全方位运转。以此不断增加我们的收入利润。一直忙到十一、十二月份天气转冷,将农户贮存的货全部收购完毕,我们才停运。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也成万元户啦。还完帐,还买了彩色电视机。
这一年我们全家过的特别高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我为家里写了副春联:
吃上歺,愁下顿,东挪西借,莫忘艰苦岁月。
做今日,忙明朝,南跑北闯,为奔小康生活
横批莫乱花钱
村里书记从门前路过,看到对联停下来饶有兴趣看了半天,父亲笑着递烟,书记笑着说,儿子叫你别乱花钱,你这发烟就是乱花钱喽。大家都哈哈大笑,笑声在空中久久回荡。笑声里满是喜悦和快乐。
从这以后,每逢季节来临,我们每年都卖苕,家里也买了台神牛25,自收自运自销。再后来在农村做了楼房,也娶了老婆。又到县城买了房子。一步步靠卖红苕,我们走向富裕,走向幸福,走向光明。
只是我们生活好了,父亲却走了。父亲用他一生的勤劳朴实,用他一生的无疆大爱,和红苕一样无私奉献的品质,引领我们走向未来,此德此恩,今生铭记。
如今,红苕、花生、油茶等已成为我们红安县农村脱贪致畗的支柱产业,在乡村振兴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建成了多个农村红苕基地,农村红苕合作社,鼓励农户大面积生产种植。相信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农村政策一定会越来越好。而红苕,作为我们农村富裕的支柱产业,一定会引领我们走向共同富裕、共同幸福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