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攻坚在一线 | 摸清“家底” 盘活资产 红安县着力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起势见效

2024-12-25 20:14   红安融媒(传媒集团)   阮景明, 通讯员:马玉辉, 实习生:雷胡月, 肖紫璇

红安网消息 改革攻坚在一线,赋能发展大家谈。由县委改革办推出的“改革攻坚在一线”系列宣传报道,今天推出:摸清“家底”,盘活资产,红安县着力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起势见效。

今年,省委、省政府全面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这一重要改革,黄冈市作为全省“全套试点”之一,红安县成为了重要实践探索者。那什么是大财政体系建设,红安又是怎么做的呢?

开展大财政体系建设,就和一个家庭摸清家底、管理收支相类似,也是要盘点一个地方的“家底”,分析资产结构,有针对性地“理财”,让政府“钱袋子”保值增值,发挥最大效应。

红安县财政局局长夏仲舒说:“传统财政是以财政资金配置为主,且一些国有资源、资产存在管理分散、配置不够等问题。我县以开展大财政体系建设‘全套试点’为契机,积极探索推进国有‘三资’清理盘活、国企功能性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实践,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更好成效,加快形成新的高质量发展动力循环机制。”

坚持谋划在前、布置在细、行动在实。红安县组建“1+6”工作专班,通过边学边干,集中精力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形成“1+3+4+N”工作方案,确保思路清、路径明。在工作过程中,以规划为导向,统筹财政、金融、投资联动,建立资产、资金、资源“一本账”,聚力“盘”活资产,推动有限资源要素向经济社会发展亟需领域、紧要环节流动。

截至目前,已对全县六大类资源资产开展三轮次全领域、动态式清理,持续完善“一账一表”,深入开展“两清两查行动”,确保“三资”颗粒归仓。

针对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有关资产利用效率不高、闲置时间长等问题,探索组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运营平台,成立红安县鸿发资产运营有限公司,通过市场化管理运作,最大限度提升国有资产变现能力,把更多沉睡资产转化成发展的“源头活水”。通过开发利用、化解债务风险、扩大有效投资等,累计获得财政收入超18亿元。

县财政局局长夏仲舒说:“通过确认、确权、确值,累计新增有效资产近百亿元。同时,大力挖掘资源潜力,发挥规模效应,打包整合相关资产资源,带动和调控社会投资,实现‘分散变集中、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今年上半年,全县成功将2.7万余亩水面统一打包整合、集中管理,通过招标方式,遴选社会投资人红农水利水电投资有限公司运营,预计可取得大宗淡水鱼类养殖收入1.5亿元以上,并成功获得融资。这是我县大财政体系建设的一个典型案例。

县财政局副局长吴轶群说:“我们依据各类资产资源使用状况和变现能力,精准分类,改革探索‘用、售、租、融’等市场化方式,千方百计盘活‘三资’。”

“无米难为炊”。“三资”家底要焕发新的更大活力,离不开金融支持。通过政银互动,合力盘活现有资产,抢抓农业银行推行“三强”工程契机,乘势而为,积极与市农行签订未来五年授信战略合作协议。

县财政局副局长吴轶群说:“我们积极整合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闲置低效门店、商铺,盘活房屋总面积11.98万方,取得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收入9.2亿元。国有企业利用该资产在金融机构成功融资6.1亿元。

当前,数据已成为新型生产要素,快速融入生产、消费、社会服务管理等诸多环节,正创造更多价值。县国资平台湖北金圆资产运营有限公司抢抓机遇,积极与广东新禾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出资成立湖北圆禾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新时代“空、天、地、海”信息化产业、低空经济和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蓬勃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开展面向政府和公众的测绘、数字化平台建设等信息化技术服务,并逐步实现数据资源资产化。

县国投集团党委书记宋新说:“我们坚持以股权投资和市场化运营为主攻方向,推动国企聚焦主业、深耕产业,深化与央企、国企、品牌民企战略合作,加快推动国企市场化转型,努力使其成为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的服务商、供应商、运营商。”

目前,全县大财政体系建设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实践路径,达到“财政有收益、国企有资本、问题有化解、试点有突破”的综合效果。

红安县财政局局长夏仲舒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在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基础上,继续扎实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努力在‘三变’上出实招、求突破、促成效,争取形成大财政体系改革样本,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红安答卷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