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县:深挖红色资源富矿 打造党性教育高地

2024-12-24 20:56   黄冈党旗红   .

红安网消息 近年来,红安县立足本地红色资源禀赋,深挖红色资源富矿,精细化做好红色教育文章,为全县高质量发展提供充沛“底座”动能。

立足实际,整合资源

建强“红色教育”矩阵

深入开展“五优”创建工作,在打造阵地、开发课程、优化师资上持续发力,构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四梁八柱”。

打造红色阵地。依托占地面积73亩,能同时容纳280人住宿的党校主阵地,在七里坪、永佳河、高桥3个乡镇探索建设乡镇党校,整合贯通全县35个村史馆、12个政治生活馆,61位开国将军故居和革命遗址遗迹,针对不同群体开发3条精品线路,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着力打造“半小时党性教育圈”。

开发红色课程。组织党校、档案馆等部门联合编写《党史学习教育辅导读本》《红色印记》等红色教材,定期开展“名师”“名课”评选活动,《中国“第一将军县”》《董必武的革命人生和品格风范》等10余门课程在省市获奖。创作推出《八月桂花遍地香》《一心向党》等10余部红色情景剧,让静止的红色资源转化为生动的党性锤炼。《我和我的红安》《红安永远红》2部红色实景剧,自去年首演以来,已有50万人次现场接受教育,实现红安先辈与现场学员跨时空交流。

建强红色师资。通过组织离休干部胡耿、荆楚楷模姜能山等“五老”现身说法,探索开展“以赛代招”模式,举办红色讲解员大赛,聘请高校教授、专家学者、领导干部担任兼职教师,精选党校骨干教师和党史理论工作者开展专题讲座等建成“两队两团”4支独具特色师资队伍。

立足教学,发挥优势

做好“红色教育”文章

把红安“红”贯穿干部教育培训全过程,做到有形有料、有声有色,提高培训吸引力和感染力。

建好现场教学新平台。按照“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的要求,高标准打造“忠诚”八一、“家风”观音阁、“英雄”盐店河、“亮剑”程河等24个现场教学点,运用AR、VR等技术,切实增强现场教学的体验感、参与感、代入感。

运用信息平台新技术。用好干部培训网络平台,着力打造“线上阵地”,推动党性教育点“线上参观”、精品课程“线上观看”。摄制《为了祖国我牺牲》《同声乡“应”》等电教片在省市获奖,将优秀课件制作成视频进行线上推送,将鲜活的课程及时推送到学员身边,以生动的课程占领“大屏”“小屏”,《红安将军的十封家书》《我与总书记面对面》等“微党课”引起热烈反响。

打造党性教育新模式。将讲授“基本理论和党性教育”的课堂教学、“三同”社会实践教学、“重走红军路”的体验教学、参演红色音乐剧的情景教学、“红军后代忆红军”的访谈式教学与参观革命遗址遗迹有机结合,形成了“十个一”教育模式,推动党性教育入脑、入心、更见行。三年来,先后承接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等县外来红开展党性教育现场教学400余期2.6万人次,红安“红色磁场”效应不断凸显。

立足主业,精准滴灌

提升“红色教育”实效。

以落实基本培训为重要抓手,立足红安发展需求,因“需”施教,按“需”配餐,努力让“基因红”转化为“发展红”。

抓实理论教育铸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确保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课程比重不低于总课时70%要求,确保主业地位不动摇、主课内容不减量、主干力量不分散。2024年1至10月,已完成主体班6期393人,乡科级干部轮训班3期1100人,其他专题班43期5119人次。

办好规定班次赋能。举办乡科级干部、股级干部和中青年干部培训班8期,以微论坛、模拟应急演练、主题辩论赛、“红安精神”大讨论、红色文艺汇演等多元化教学提升干部“七种能力”。实施“红色火种计划”,分级分类开展年轻干部培训,全县遴选100名年轻干部,开设“大别山红色火种特训营”,探索积分制考核,优进绌出,动态管理。按照“县级办重点班+各行业领域主管单位普遍办班”的形式,开展全县党纪学习教育专题轮训,实现重点领域、重点岗位党员干部全覆盖。

做好训用融通转化。紧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这个“关键课题”,县委书记、县长带头,11名县领导走上讲台,结合各自分管工作和深化改革要求开展专题辅导。鼓励学员积极建言献策,让“新血液”“新脑子”为决策研究提供“金点子”,《关于红色美丽村庄市场化运营的调研报告》等7篇调研成果获县委主要领导签批,部分调研成果被转化为县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