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俗话说得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近日,红安县高桥镇社区戒毒康复中心就迎来了一个曾有着“双重身份”却“漂白”了吸毒史的人。
2024年12月10日,红安县高桥镇禁毒社工在全国吸毒人员动态管控平台上做风险评估时,突然发现辖区多了一个人王某,此人出生于八〇年代初,一直不在中心管控之列。于是社工把身份证号码第一时间发给了县禁毒办负责吸毒人员管控的工作人员。经查,王某于2009年2月因为吸食毒品麻果被武汉市公安局江岸区分局行政拘留15日,户籍地址为高桥镇某街,禁毒办要求迅速核实身份、见面建档、落实管控。
得知这些有限的信息后,为尽快让王某来中心报到,次日禁毒社工就开始了查找工作。首先,禁毒社工来到便民服务中心查看是否户籍有变动的情况,是否有办理身份证留下的联系和照片,结果却大失所望,不仅没有联系方式和办理身份证的照片,甚至关联的家庭成员也一个都没有。更令人不可思议地是,此人的户籍早在2012年9月因为异常被注销,具体注销原因因当初没有联网也无法查找。社工顿时一筹莫展,手上只有毒综平台上王某当时被处罚时留下的一张照片,找高桥镇街上多人询问都不认识王某,查找工作一时陷入了僵局。经过短暂的思考后,社工想到:唯有去走访,摸排,除此别无他法,但她们坚信: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找到他!
12日,两名禁毒社工开始了细致的摸排走访。第一站再次去了高桥便民服务中心,看看户籍上是否有遗留的其它信息,经过细致查看,得到了一个重要线索,即王某的服务处所是高桥镇企业办。带着这个线索,社工们第二站来到了高桥镇某村部,向村里的工作人员说明来意后,村里的老书记说他们村从来就没有这个人。无奈,只能离开村部。离开后禁毒社工仍不放弃,就在镇街上做生意的门店内逐家询问,依然无果。最后,社工们只能打电话到企业办,咨询了企业办负责人,回答依然是“从没有这个人”。
至此禁毒社工心里暗暗有些气馁,只能先回办公室开展日常工作。转眼到了12月16日,按照惯例,禁毒社工汪静要到高桥镇综治中心(开)参加“1+4+N”矛盾风险分析研判会,本会议由高桥镇分管政法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主持,参会的是各部门领导和各总支书记。汪静心想:参会这么多领导,说不定有人认识王某呢?于是在会议的发言阶段,她就提出了这个问题。果然运气不错,有个村支书就说可能认识王某,于是汪静马不停蹄请他当场打电话,结果年龄和姓名都符合信息,不仅如此,还问出了这个人现在在哪里工作。得到这个线索,汪静欣喜若狂,但仍不能确认身份,散会第一时间她就来到了户籍处,通过村名、名字和年龄找到了同名的王某,在民警的帮助下通过照片比对确实是同一个人,只是身份证号码和户籍所在地不一样。此刻,汪静如释重负。
后来与王某联系的事就异常顺利,他的老板居然是社工的一个熟人,通过老板联系到了他本人。17日上午,王某来到了高桥镇社区戒毒康复中心,面对他曾经的照片和吸毒事实供认不讳,承认家里人曾给他办了两个户口,名字相同,但身份证号码和户籍所在地不一样,他本人确实没在镇街上生活过,一直生活在高桥镇老家某村,2012年因“双重户籍”到派出所注销了有吸毒史的户籍。于是社工联系派出所民警带到了派出所办案区写了笔录,户籍处凭此开具了“同一人”的证明。
通过6天的查找和20余人的询问,王某的身份得到了确认,高桥镇社区戒毒康复中心也同步将其纳入了管控范围,做到吸毒人员管控工作“不漏管一人”。至此,社工们感觉成就感满满,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