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重游红界山

2024-11-18 17:22   红安县八里湾镇政府   柯建文

红安网消息   11月6日,时值深秋,我专程邀约几位文友,再次踏访了位于红安县南部赫赫有名的,集历史、人文、自然景观于一身的红界山。记忆中,这次应该是第四次造访此地吧。

上午九点,在普安桥村委会办公室小憩后,两名村干部便十分热情地陪同我们一起徒步来到了红界山东南方的山脚下。站在山脚举目四顾,漫山层林尽染,一处处枫树深色深红的叶片令人陶醉不已,一片片乌柏树黄红相间的身影迎风摇曳,让人情有独钟。许多叫不出名字的鸟儿用不同音腔鸣唱着一曲曲优扬悦耳的欢歌。自古以来,有的文人墨客将红界山写作“红界山”、亦或“红盖山”。

红界山座落在红安县觅儿寺镇西南部的普安桥村境内,该山西南面与武汉市黄陂区蔡家榨街道办事处接壤,一山骑两地。红界山由南向西蜿蜒坡梯向上延伸至山顶,远看酷似一条震怒欲飞的巨龙,气势超凡脱俗,令人叹为观止。红界山还被木兰湖、吴家寺两大闻名遐迩的绿色水库紧紧怀抱。这里,山势巍峨雄壮,自然风光旖旎,一年四季节,春夏秋冬,它更是特色分明,景致各异,蔚为壮观。若晴空万里之日,前来观光,但见蓝天白云,湖光倒影,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若细雨朦胧之至,但见雷霆万钧,电光闪烁,乌云翻滚,映入眼帘更是一幅幅仙境般的境头,仿佛令人置身世外桃源,羽化而成神仙;数百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至今,在各级政府的大保护下,该山得以涵养生息,如今,山上山下,古木参天,翠竹遍地,茶树满园,百乌争鸣,美不胜收。

一方水土有一方水土的文化密码,一处风景有一处风景的血缘基因。随行的村干部还热情向我们介绍了红界山以及位于该山脚下的普安桥村。普安桥村不仅历史悠久,文底丰厚;而且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文化密码、血缘基因,造就普安桥村数百年的风光荣耀和灿烂辉煌。该村历史遗迹、红色遗址、名人轶事、传奇故事,举不胜举。环游全村,睹物思人,抗击元军的八大家城墙、红四方面军游击战场、早期革命兵工厂、油盐荡、红军棋盘、革命六女坟、将军墓、红旗人工河,一处处景点,一幕幕场景,无不让人惊叹不已,无不让人留连忘返,尤其是红界山神奇的传说更令这块神奇的土地增添了一道靓丽的文化元素。

红界山原名红盖山,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高僧云游至此,伫立山顶的一块巨石上,他举目四顾,但见此山自南向北,由低至高,山体巍然屹立,宛若一条巨龙,山下小河潺潺流水,得意之时,高僧从包裹里掏出来一块红布盖在此石上,红盖山因此得名。后来,十里八乡的百姓闻之此事,纷纷上山求神拜佛,而且有求必应,为了纪念那位云游四方的高僧,人们纷纷捐资在山上修建了龙隐寺,数百年来寺庙里香火旺盛。往事不堪回首,如今红界山上残垣断壁的古城墙以及东南西北四个城门、还有72口古井的遗址依旧见证着岁月的沧桑。

这里,还是红色老区。1927年年底,为了将黄麻起义的战火燃遍大别山和中原地区,彻底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统治,木匠出生的李先念(后担任过国家主席)经常在木兰山、红界山等地方与敌人打游击战,钻山洞,翻野岭,昼伏夜出,把敌人弄得晕头转向。新五师成立后,师长李先念率部队在红界山上安营扎寨,为了支援新五师的战备工作,村民们省吃俭用,义务向部队捐油捐米捐物,并全力为士兵向山顶搬运生活用水。

目前,全村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有23位之多,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何界生1943年在此诞生,其名由红界山而得。近百年来,这块神奇的土地曾养育了原黄冈地区纪委书记、红安县委书记杨春生,他生前对村里的经济工作十分关注,每次回到故乡,他都要谆谆告诫历届村支部书记——必须矢志不渝地围绕红界山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油茶、青茶、板栗等支柱产业。这里,还是清末民初货币大商户王元昌,国民党中将刘应龙等一大批军、政、商巨人共同的故乡。

如今,普安桥村巧借政策的东风,围绕红界山厚重的历史文化,巧打红色文化牌、绿化底蕴牌,全力围绕红色乡村游做文章,并培育出了莲花、油茶、青茶等一大批朝阳产业,每年春、夏、秋三季,前来红界山观光旅游的人们常常是络绎不绝。

中午十二点多钟,当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别红界山时,文友中,有人采摘了一捧捧醉人的枫叶和乌柏树叶珍藏在自己的背包里;有人用手机抢拍了许多珍贵图片和小视频;而爱石如命的我则精心挑选了几块形状独特的小石头作为爱物留存;在我的心目中,红界山的秋天既是收获满满的旺季,更是色彩斑斓、让人应接不暇的旅游佳期;我不仅喜爱红界山独具一格的秋景、秋色、秋味,更喜爱红界山石头的坚硬、圆润、雅致;红界山的秋天啊,你将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