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8月27日,红四方面军历史研究会一行在会长余美进的带领下,怀着崇敬的心情,远赴千里,来到甘肃省会宁县,瞻仰红军会宁会师旧址。
在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张油印、毛笔填写的“党员登记表”,这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因群众将其作为做枕头的式样而得以保存。
这张登记表长21厘米,宽21厘米,记录的是一位名叫李道存的红军战士的个人情况。
队别:通讯连
姓名:李道存
年龄:十九岁
籍贯:黄安县
家庭经济状况:五人吃饭,自田没有,自地四升,佃田四斗,自屋一间半,欠债一百廿串
文化程度:能看文件写信
何时何地怎样来红军?一九三〇年在新集,自动来红军
现任何项工作?当书记
何时何地入党何人介绍?一九三〇年在本村入团,去年转党,徐宏先介绍
负过伤没有?没有
受过何种教育?经过短期训练班
党内担任什么工作?组长
犯过错及处罚否?没有
讲解员介绍:这件革命文物的捐献者是甘肃省会宁县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周大勇,1936年红军主力会师时,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设在他家。红军离开后,周家在整理家务时,见到家中有大量写过字的纸张,因当时纸张稀缺,他的祖母就拣了些用于剪小孩的衣服样、鞋样和枕头式样。
1995年清明节后,周大勇发现厚厚的一叠纸样中,有3张写有文字,其中一张粉红色油印的表格,是一名叫李道存的通讯连书记兼党小组长填写的党员登记表。认为这是当年红军留下的有价值的革命文物,于是在1996年10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时,主动捐献给了红军会师纪念馆。
据纪念馆负责人介绍,当时在周大勇家居住的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参谋长李特等领导。2000年8月,在国家文物局对会宁县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里的馆藏文物进行鉴定时,这张较完整的党员登记表被鉴定为一级革命文物。这张油印、毛笔填写的粉红色登记表,作为镇馆之宝,陈列在甘肃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内。
1936年深秋,将近七万名红军将士跨越滔滔急流,征服皑皑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层层封锁,终于来到了会宁县。会宁素有“陇秦锁钥”之称,是陇东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也是红二、四方面军北上的必经之路。
1936年10月2日凌晨,红一方面军十五军团独立支队攻克会宁城,拉开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宁大会师的序幕。会师门,过去叫作西津门。“因为红军当年从此门进城,后改名为会师门。”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讲解员介绍,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激战腊子口、翻越六盘山……红军将士浴血奋战,纵横十余省份,最终实现胜利会师。
“会宁县文庙大成殿,当年,庆祝红军主力会师联欢大会就在这里举行。”讲解员说。
联欢大会由时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李卓然主持,朱德总司令宣读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来的《中央为庆祝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通电》,并号召会师部队“更要团结一心,互相尊重,并肩作战,战胜我们共同的敌人。”欢呼声冲天而起,回荡在会场上空。当晚,会宁城内人头攒动,彩旗飘舞,战士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久久不愿松开。
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一书中这样写道:三个方面军大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于1936年11月21日在环县山城堡全歼胡宗南部232旅及234旅两个团,以辉煌的胜利展示了红军会合后的力量。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人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看着这份老乡的党员登记表,不禁让人浮想,在那个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这位年仅19岁的红军老乡,十三、四岁就参加了革命,后来去了哪里?他是否平安避过敌人的枪炮,看到了一个崭新中国的诞生?
1927年11月13日,著名的“黄麻起义”爆发,农民武装攻克黄安县城后,成立了黄安县农民政府,组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成为中共在大别山的第一支武装,拉开了鄂豫皖革命斗争的序幕。1930年初鄂豫皖苏区正式形成,千千万万红安儿女踊跃报名参加革命,李道存只是其中的一位,“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首民谣就是当时的写照。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湖北黄安七里坪成立,总指挥为徐向前,政治委员为陈昌浩。红四方面军以鄂豫皖苏区部队为主力组成,成立时下辖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总兵力共4.5万人。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向西转移,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并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退出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6月,在四川西部懋功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共同北上……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会师。
这份党员登记表的重要价值在于在动荡战乱的岁月里,始终有党的坚强领导和党员的坚定信仰。共产党人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一切记载在党员登记表里。同时,也是红安儿女发扬“一要三不要”“一图两不图”(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图奉献不图名不图利)的红安精神。正是凭着这一点,我们的人民军队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