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六年,那是一个崇尚英雄的年代!
那一年,我正进入城关新村中学读初中一年级。我们学校便开展了一次接受传统教育活动,主题是:行军走七里,瞻仰红军洞。
记得那时时令已近初夏,田里油菜正收割完毕,地里麦穗泛着金黄,连绵的山峦一片鲜绿嫩青。
初听学校老师说行军到七里去看红军洞,我们班上同学一个个兴奋不已,我几天激动得没睡好觉!那时,我们都是十三、四岁年纪,对一切都觉得新奇和向往。从小经历过“忆苦思甜”、听黄麻起义故事、看《闪闪的红星》《南征北战》的电影长大,脑海中尽是英雄人物形象,心中全然不知参观红军洞要陡步几十公里路程,更不知走那遥远的路程是何等辛劳!
出发那天,我们背着简易行李,因为天气是夏日,行李也就是一床补钉摞补钉土布床单,另加两天的米罐罐。
一大早我们就来到学校集合。说是一大早,其实早得过了头。那个年代没有钟表,时间难把握,湾里一起的几个同学鸡叫头遍就闹腾起来,便起冒了夜。等摸着黑叽叽喳喳地走了几公里的田田坎坎到学校时,天地仍是黑漆漆的。原以为我们起得太早了,学校这会怕没有开门,等我们一到学校,学校操场已热闹一片,原来其它班上学生也早到了,看来同学们心情都是一样的:急切而兴奋!
参观红军洞的学生全校有四个班:初一、初二各两个班,共200多人。随着校长一声慷慨激昂地讲话和一声:“出发!”学生们就喧闹起来,说笑声、脚步声、地上石子磨得嚓嚓的响声和着脚下扬起的灰尘,沸沸扬扬地。
我们一路走过,惊扰得静谧的田野一片喧嚣:青蛙、蛐蛐大声鸣叫,像是欢送我们出征似的。
从学校走到去七里坪的公路上得走四十分钟,其间要经过绵延不绝的田间小道,还要爬沟过坎。
去七里坪的公路约五米余宽,刚好可通行一辆解放牌汽车,路上由细沙拌石子铺成,似一条白色的带子飘荡在青山绿水间,弯弯曲曲的,上坡下岭,车子一驶过便扬起一股黄尘。我们摸着黑走在这路上,脚下是沙沙的声响。出县城到了李西时,东方才慢慢露出一些亮光,这是黎明前的天象。记得后来学校布置我们参加活动的学生写这次活动的作文时,体裁为记叙文,同学们都不知怎么下笔。我们班的语文老师是一个临时代课老师,他看见学生完不成这篇作文,自己一夜没睡觉写了篇范文,范文是四个字一句,第二天代课老师在课堂上振振有词地念给我们听。我记得范文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的:“一到李西,天已黎明”。老师似乎觉得自己这作文写得很不错,诵读时有些绘声绘色的样子,学生便都随他这样写。后来被代课的老师休假回来看了我们的作文后哈哈大笑:“这哪是记叙文哪!等你们走到七里坪天不就黑了吗?”这位被代课老师是一位公办老师,当然他教语文水平肯定是顶呱呱地。可我对“天已黎明”这个句子倒十分喜爱,觉得这句子挺有味!因为那时我们肚里太没墨水,腹中空空。
我们沿着公路走了大半中午才到古峰岭,身体已是精疲力竭,身上大汗淋漓,肚子又饿,老师叫全体学生在古峰岭停下来休息一会。一些学生从家里出来时,父母都给了几角钱几两粮票带在身上,没有钱没有粮票的学生身上都揣有几个小麦粉子做的粑。那些带了钱的学生一歇下来就飞一般地跑到供销社去买饼子充饥,拿着自带的水壶到供销社水井里打满凉水解渴。
大约到下午两点我们才来到七里坪街上,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个小镇,也是第一次出远门。初来乍到,我心里就掀起大的波澜。
小镇很普通,非常冷清,一条狭窄破旧的明清古街孤独地立在那儿,这条街就是今天的长胜街。周围分散着零零落落的普通民房,除几家国营商店和粉得煞白的汽车站稍为打眼外再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地方。小镇的地理位置还较独特:西边是长年流经不息的倒水河,东边有一座高大的山峰一一悟仙山。远远望去,小镇被群山环抱。这里的地理位置在革命战争年代确实是得天独厚,有利于与敌作斗争。在这里我是第一次知道张南一、秦绍勤在大革命年代辗转于这一带进行地下活动,后被国民党屠杀于此;第一次听说这个小镇走出了一支红四方面军队伍,又在这里重建红二十军、红二十八军;第一次知道黄安县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府在这里成立。我觉得这里简直是英雄小镇、红色小镇、革命小镇、传奇小镇!从那时起我便对这个小镇肃然起敬!并使我终生对党有着无限崇敬和热爱!
在小镇我们作了短暂休息后就向红军洞所在地杨山河进发。过了七里坪大桥,一直往北直上,前面是一条狭窄的机耕路,高低不平,路上有拖拉机留下一道道车辙。这条路植被很好,路两边都是高高的柳树林和一片片翠绿的楠竹,楠竹被微风轻拂着左右摇摆,似竹海波涛。我亲眼看到这样的楠竹后,觉得这楠竹简直就是电影《闪闪红星》里潘冬子坐在小小竹排江中游时河两岸那些竹子。
杨山河真的太美,河水清清,溪流淙淙,一路向南流淌,像吟唱着优美的歌谣!
走在这样的小径上,心情特别愉悦!同学们不由自主地齐声唱起歌儿来:红星闪闪放光彩……
下午四时,我们终于到达了七里公社杨山中学,当然这样的活动学校是早已安排好了的。杨山中学的学生热情地欢迎我们到来,他们提前下了课退出教室让我们休息,当晚我们蒸了自带的米罐。我们学校篮球队还跟杨山河中学篮球队进行了一场篮球比赛,比赛结果是平局。那时提倡体育运动要发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风尚,学生老师们遵循着这一原则,只图个开心即可。我真佩服我们学校那几个篮球队员,走了一天路,还有劲在球场上搏击。
当晚我们在杨山河中学靠西边山脚旁的水渠里洗了个冷水澡就在教室里把学生课桌一拼当床躺下休息起来。走了一天的路累了应该睡眠很好的,可是我们换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一下难已入眠。特别是黑夜里寂静的山谷间传来一声声野狗嗷叫声简直令人毛骨悚然,害怕极了。
杨山河中学到鸡公山上的红军洞还有一段路程,其间要通过草鞋店,我对草鞋店这个名字印象特别深,因草鞋店名字有着传奇般的故事:古代这里的百姓家家户户有编织草鞋的手艺,他们用灵巧的双手引来八方顾客,故名:草鞋店。刘邓大军南下时,村里百姓把编织的草鞋无偿地送给解放军。
第二天一早,一轮旭日从东边山峰冉冉升了起来,映红半个天际。杨山中学校园葱绿的树林里鸟儿叫喳喳,晨风把嫩绿的树叶吹得摇曳着,也把我们的疲劳吹得荡然无存。
我们吃了罐子饭就整齐列队,精神抖擞地向心中的圣地一一红军洞出发了。
接受传统教育嘛,当然就要了解一些历史。我们首先来到了鸡公山靠东边的一个叫杨家洼的小村里,听该村老红军赤卫队员杨绍贵老人讲革命斗争年代的故事。
杨家洼湾子不大,十来户人家,湾子立于山的半腰上,坐东朝西,开门便见巍巍矗立的鸡公山,红军洞就在对面的鸡公山上。村子与鸡公山之间,中间隔着一条河,叫杨山河,就是现在的杨山河吧,红安人旅游打卡的地方。村子的北面与河南新县毗邻,山连着山,绵延不绝。村子的南面则是一片田冲和柳林河。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的美丽村庄。
我们一到村子,村头一棵参天大树就吸引了我,大树像一把硕大的雨伞覆盖了半个山坡,遮天蔽日,站在树下倍感清凉惬意。杨家洼房子很古朴,青砖黑瓦,一房子旁有口水井,井水清澈见底。我忍不住俯下身子捧着那清凉的甘泉一股脑地喝了起来,心里感觉这井水甜滋滋的。
老赤卫队员杨绍贵,七十多岁,精神健朗,身上穿着黑色打了补钉的旧大布衣服,裤脚挽到膝盖,脚上趿拉着破旧的布鞋,手握烟袋。老人可能是刚从田里劳作回来的吧,脸上挂满汗珠。他那古铜色的皮肤,写尽了人生的磨砺和沧桑。
我们坐在大树下,围在老人身边聚精会神地听着老人家讲当年红军游击队与国民党作斗争的故事;听着“山洞是我的房,青石板是我的床,野菜葛根当干粮”的故事;听着党的好女儿燕春山舍身跳崖的故事!我们无不为故事中的情节所感动,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我的心早已飞到了那巍巍鸡公山上的红军洞前,我要亲身去拜谒那英雄红军游击队战斗过的地方!去瞻仰她们的芳容!去感受她们的气息!
鸡公山巍峨高矗,峰峦叠嶂,气势磅礴,壁立千仞,山路骑驱。开满山头的野月季、紫荆花,散发出阵阵清香。郁郁葱葱的树林把山峰装点得秀丽婀娜。特别是那崖壁上挺拔熬立的青松,简直犹如英勇的红军战士守护着壮美河山。
我们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地攀爬在伸向红军洞的山路上,山路险峻,身边是悬崖绝壁,稍不留神就会摔下悬崖。这是当年红军游击队经常出没的地方。我想:这么陡峭的山路,当时环境极端恶劣,我们的红军游击队员还要与敌人真刀真枪的干,多么不容易啊!
我们在班主任王桂艮老师的呵护下经过艰苦跋涉,终于到达了我们心中圣地一一红军洞!
望着巨石上“红军洞”三字;望着那潮湿狭窄的洞穴;望着洞前方那万丈红岩。我眼前尽是红军将士的身影:吴焕先、张兰一、秦绍勤、燕春山、杨绍贵!还有好多好多的英雄!我走到崖壁一山泉边掬一捧清泉滋润在脸上,忽然间,我眼晴模糊了起来,不知是清泉淹没了泪水,还是泪水淹没了清泉!
转眼快五十年了,这情景,恍如昨日!
2024年六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