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福窑场位于红安县永佳河镇尾斗山村境内,离镇区约两千米,始创于清乾隆年间,至今300多年窑火不熄。据现承包人、市级“非遗”传承人曾启明说,这里之所以有这么一个大窑场,是因为大面积分布着适宜做窑器的特殊黄土。
小车还在远处,我们就看见窑场里堆积如山的窑器,有巨大的水缸,还有无数的菜坛、肉罐、花盆等。
走近细看,有的大陶器上面刻有文字,一个或几个字,就如“司母戊”一般,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有的精细地绘有花鸟虫鱼图案,有的则只有简单的花纹。陶器大多是圆形的,也有椭圆、方形的,颜色多是泥黄色,也有些红色、蓝色、橙色的,琳琅满目。水缸、菜缸硕大无比,盐罐、油罐小巧玲珑,大大小小的茶壶,造型精美,还有简陋的火篮(农民冬季烤火用具)、夜壶、大红瓦……
窑场里有师傅在加工制作,主要是制胚和对成品打磨、上色、上釉。曾启明说,这些师傅大多是本地匠人,也有外县的窑匠,年龄都在六十岁开外。他说:“窑场现在最需要的是培养年轻人,让这门手艺能够传承下去。好在现在政府也很重视,每年还会拨出专款来做这件事。”
窑场里也有些小型的机械,主要是筛选原材料、捣碎、搅拌,用传输带送到工作台供师傅制胚。
山边有一口大窑,形似欲腾飞的“龙”,从山脚直到山顶,绵延五十余米,上下左右开有若干小门,这就是烧制成品的“窑”。把阴得半干的胚器放在里面,一层层小心地码放好,等码满后,封门,就可以开始烧制,烧制过程中几天几夜炉火不熄,而且这个火候的把控至关重要,不能性急,否则易产生次品、废品。
窑场里停放有外地牌照的大货车,正在小心翼翼地装载各种成品陶器。曾启明说,这是一些公司、公园、酒店预定的,都是大件,作培育绿植或装饰门面之用。至于那些家用的坛坛罐罐,主要是由附近的小贩来批发,走村串户推销。
我惊喜地看到,这里还有个小小的陶艺馆,有几台制胚机,可以现场学习制作陶器。通电后,制胚机旋转,将调好的泥巴放在上面,在师傅的指点下,就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制成各种胚器,反复练习,直到满意,再在上面刻上自己的姓名、制作日期,放在窑场供日后烧制,再听通知来取件。一旁的吧台上,放有很多粘土、清水、模具,供人随意捣弄捏制,还有模型、图片供参考,这使我想起童年时“玩泥巴”的情景。
曾启明说,这个窑场已经纳入红安县中小学研学旅行的范围,将有更多的孩子来感受古老的陶艺。难怪现场有不少孩子在玩耍,满手都是泥,却乐不可支。展品柜里,分类摆放着许多精美的陶器和孩子们稚嫩拙朴却充满童趣的作品,有游客在观赏、选购。
快来曾福窑场玩泥巴,它能陶性情、长见识、寻乐趣。
作者简介:夏桂生,红安县永河中学教师,红安县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