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网消息 “我每天再忙,也要抽空来看一看,这座山上安葬着2300多无名红军烈士,他们为新中国解放牺牲在这里。我就是他们的亲人,我要守护这些红色忠魂。”红安县七里坪镇陶家边村党支部书记方昭说。
陶家边村位于红安县檀树岗水库库区,与河南省新县陈店乡山水相邻,是一个水库移民村,更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村庄,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厚重的红色历史。该村是全国和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鄂豫皖红军总医院、紫云区农民协会旧址、红军烈士墓群。
1926年,湖北省委党部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讨论了农民运动情况,通过农民运动决议。同年八月,曹学楷、陈定候、戴克敏等人开始在陶家边村刘家园、陈家洼进行革命宣传活动。1927年正月十五,紫云区农民协会筹委会在此召开群众大会。成立了以曹学楷、郑位三、戴季英、吴焕先为领导人的紫云区农民协会。
鄂豫皖红军总医院更是一座红色丰碑。1929年5月初,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陶家边回龙寺建立第一所红军医院,成为了解放军总医院(北京301医院)前身。当时,只有西医林之翰和中医师戴淑先两人。为了及时有效地对红军伤员进行治疗,鄂东北特委和黄安县委经过多方努力,从当地刘家园及邻近村庄挑选4名姑娘到医院当看护,并派人到武汉购置医疗器械和医药用品。1930年1月,党中央派苏静观担任院长,医院逐渐扩大为外科、内科、药房、病房四个科室,医护人员增至10余人。
1931年3月,该院正式更名为鄂豫皖红军总医院,并在檀树姜家岗设立分院,在草鞋店村潘家河、紫云高家湾设立医疗点。红军总医院创立后,适逢鄂豫边革命根据地三次反“会剿”斗争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二次反“围剿”斗争时期。由于作战频繁,红军伤员人数不断增加。高峰时期,医院一天接诊伤员一千多人,药品十分匮乏,得不到及时有效救治而光荣牺牲。长眠在回龙寺后山上,遗体安葬于此,形成了3千多平方米的烈士墓群。
2021年,在红安革命纪念地管理中心、红安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支持下,启动了红军医院和烈士墓园的保护修缮工作。目前,进入墓园道路已扩修硬化,进行了室内简易布展。“我们维护烈士红军墓群,进行布展、展陈,力争建成省、市、县医疗卫生系统的红色传统教育基地。”方昭介绍说,作为村党支部、村委会负责人,他将尽职尽责地守护好革命遗址遗迹。“我也是烈士的后代,我就是这2千多红军烈士的亲人。我会带领全体村民以守护红军烈士墓园和红军医院为己任,守护好这座精神家园,把它建设成为红色教育基地。”方昭说。
如今,陶家边村谋划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和服务红色教育服务产业,充分利用陶家边山水资源,以青茶、油茶、红苕、水果为主,发展大户30户,面积达到1200亩。同时,发展农家乐、民宿20家,形成一次接待500人的规模。“我们计划3年内把陶家边村建设成初具规模的红色旅游名村,达到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年收20万元目标。”方昭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