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柬埔寨磅通省的中国一冶斯登森污水排水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两个关键岗位由中国、柬埔寨两位“90后”负责。
张露,出生于1996年,来自中国武汉市,是该项目工程技术部部长。乔姆·博纳(Chhorm Bona),出生于1992年,来自柬埔寨首都金边市,是该项目质量检测员。
2018年7月,刚大学毕业的张露就职于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柬埔寨分公司。2020年7月,他进入斯登森污水排水工程项目部工作。2021年3月,刚从一家建筑企业离职的博纳通过招聘进入该项目部。
两个年轻人在此相遇。经过他俩和项目部其他员工两年多并肩奋战,一座绿色工程在眼前矗立,改变了一座城市常年内涝的状况。
9月1日,长江日报记者来到柬埔寨斯登森市,寻访他们的故事。
“我们才认识就挺默契”
博纳(右)和张露在中国一冶斯登森污水排水工程终端——污水处理站观察水质。长江日报特派记者肖僖 摄
斯登森市是柬埔寨中部一座小城市,常住人口2万人。斯登森市的城市基础设施修得早,排水系统陈旧。这里每年雨季有4至5个月时间,内涝问题困扰居民多年。
“雨水来得快、下得猛,对排水系统是很大的挑战。”张露记得,只要一阵大雨过境,斯登森市大街小巷就会积起膝盖深的水。不仅如此,生活污水无序排放,让穿城而过、当地人赖以生存的斯登森河污浊不堪。
斯登森河流入柬埔寨最大湖泊洞里萨湖。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被誉为柬埔寨“绿肺”。近年来,柬埔寨政府启动洞里萨湖环境管理和改善项目,将斯登森河地区划入保护区。由中国一冶承建的斯登森污水排水工程项目成为其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2020年7月,该项目正式启动。
“我们才认识就挺默契。”张露说,“大家在工作中都用英语交流。我和博纳都不是英语专业毕业的,但我俩聊天不费劲。我想不起来某个词,手一指、眼睛一闪,博纳马上就明白。”
项目部大部分技术设备来自中国,说明书也是中文。博纳此前在一家建筑企业担任监理,有着丰富的质量管理经验。但是,他对中国设备不熟悉,面对中文说明书更是犹如读“天书”。为此,张露常常利用休息时间,靠查字典将中文说明书一页页翻译成英文,再对照着设备为博纳解读。
在办公室里,技术专业出身的张露是主角。而到了现场,博纳则成为关键人物。
“施工现场全是柬埔寨工人,说的都是柬埔寨语。有时,我们和业主单位开会,会议上所说的语言也是柬埔寨语。”张露说,每到这种场合,他都靠博纳做翻译,博纳成为中方和柬方员工交流的纽带。
“我们的共识是做到最好”
博纳(右)和张露在污水处理站。长江日报特派记者肖僖 摄
将一个带有摄像头的探测管小心翼翼地伸入管道,在电脑上即可监测到管道内的情况。随着探测管越伸越远,博纳突然指着电脑屏幕说:“这里有积水,水管凹下去了。”
这是离探测点10米远的一处管道,因地基土层软,导致水管在承压状态下出现凹陷,凹陷处积了水。经监测,积水深约2厘米,尚在标准范围内。
改还是不改?改,就得重新挖开道路,进行基础换填,撑住水管,让其不变形;不改,时间一长,管道变形或许会越来越严重,影响排水通畅。
博纳向记者介绍,污水排水系统连接着斯登森市几千户人家的下水管。生活污水从三级污水管汇集到重力排水管,再经污水泵站施压,将污水送到污水处理站中。他的职责是,在管道敷设完成后,利用视频机器人等对施工后的管道进行检测,查出问题后汇报给张露,一起商量解决方案。
“城市土质条件不好,极易导致管道弯曲变形。按照施工标准,施工允许出现一定误差。但我们的共识是,做到最好,把误差缩小到最小。哪怕麻烦一点,多花一些时间,对于工程质量和我们的企业形象来说都是值得的。”张露说。
采访中,两人的不同性格展露无余。张露开朗外向,表达能力强,能轻而易举地调动气氛。博纳则相反,这位身高180厘米的大个子皮肤黝黑,常露出腼腆的笑容,话不多却观察细致。张露的茶杯里没水了,博纳会默默地加满。
两人的性格差异在工作中形成互补。博纳工作认真,总能看出微小的问题。张露擅长全盘规划——各环节如何配合、后续工程如何衔接、工程进度如何把控,他都能安排得妥妥当当。
“中国同事们的团队意识强。面对问题时,大家总是一起想办法解决,而不是说‘这是你的问题,你自己想办法’。”博纳说。
到了午饭时间,张露和博纳带着记者来到一家纯正的柬埔寨餐厅,点了几个当地家常菜:一道是菜叶拼盘,辅以酸辣蘸酱生吃;一道是烤鱼块搭配西瓜;还有一道是由小米辣、折耳根等香料混制的凉拌菜。
“你们可以尝一尝,这是最正宗的柬埔寨口味。”张露热情地说。记者问:“你吃得惯这些吗?”他撇嘴摇头,随后指向吃得正香的博纳说:“他们爱吃就行,我们经常选择在这里聚餐。”
“我把他当作永远的朋友”
博纳和张露在污水处理站。长江日报特派记者肖僖 摄
斯登森污水排水工程于今年7月11日如期竣工交付并投入运营。在接下来的6个月运维期内,张露将离开斯登森市,回到位于金边市的中国一冶柬埔寨分公司总部。博纳则会留在这里,作为技术人员对业主方进行相关培训。
记者跟随他们来到项目终端——污水处理站。博纳穿上白大褂,熟练地拿起设备,从污水处理池中取样检测。
张露介绍,项目开始时,博纳虽然具有丰富的质量检测经验,但对污水处理技术不甚了解。他非常努力,两年半时间过去了,已经对相关设备和运行了然于心,还能作为项目代表留守现场,负责技术指导。
生活中,张露和博纳喜欢相约骑车。天气晴好的傍晚,他们常常沿着斯登森河一骑就是30公里。博纳已经成家,他会从“过来人”的角度给张露提一些恋爱建议。
柬埔寨人有一个共同爱好——唱歌。每次聚餐时,他们都会随身带着小音箱,边吃边唱。张露说,博纳经常带他参加当地人的聚会。饭还没吃完,穿着柬埔寨传统服装的宾客们便开始跟随音乐起舞。“我们也一起唱歌、一起跳舞。当地人搂着我们,说我们是朋友、是兄弟。”
远离朋友和家人,扎根于异国他乡,喜欢热闹的张露坦言“挺不容易”。“幸运的是,我认识了比自己大4岁的博纳。他不仅在工作中帮了我很多,在生活中也像兄弟一样照顾我。”
2022年春节前夕,张露和博纳一起在项目部“忙年”——往木板墙上贴春联,挂上画,借用房东的厨房做锅包肉、做辣椒炒肉、炖鸡汤。
中国文化在柬埔寨传播得很广,博纳对《西游记》《三国演义》以及成龙、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他喜欢《三国演义》,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义的故事让他感动。而遇到张露,让他感受到了并肩战斗的兄弟情。
采访当晚,张露和博纳来到斯登森河边的餐厅,与柬埔寨朋友们一起吃晚饭。年轻人们喝着当地最有名的“吴哥”啤酒,谈天说地。张露随口一句玩笑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博纳边笑边用英语对记者说:“我把他当作永远的朋友。”
记者寻访
柬埔寨斯登森污水排水工程
▼
雨污分流让斯登森告别城市内涝历史
8月31日,长江日报记者乘飞机抵达柬埔寨首都金边国际机场。走出机场大门,满眼的中文招牌让我们感到亲切。屋顶两端上翘的柬埔寨式建筑展现出浓浓的异域风情。从机场驱车3个多小时,我们到达此行的目的地——距离金边168公里的磅通省斯登森市。
斯登森市是柬埔寨中部一座小城市,建满极具东南亚特色的小楼,满街是椰子树,年轻人骑着摩托车,宁静而悠闲。
每年5月至9月是柬埔寨雨季,刚刚还艳阳高照,转眼间大雨倾盆。暴雨下了30多分钟,雨水落地,顺着两旁的排水沟快速流走,路上没有积水。
中国一冶斯登森污水排水工程项目部经理李秀国向记者介绍,今年7月,花了3年时间修建的污水排水工程如期竣工交付并投入运营。该工程投入运营后,每逢暴雨必淹水的斯登森市安然度过了雨季。
让污水入厂、雨水入河
中国一冶柬埔寨斯登森污水排水施工工程主体工程全面完工。张露 摄
记者走在斯登森市街头,所见建筑多为3层小楼。看上去不富裕,街道却非常干净,大街小巷都铺着平整厚实的柏油。
“这些新路都是我们修建的。”李秀国比划着对记者说。他介绍,在建设污水排水系统时,项目部对斯登森市内主干道和支路作了开挖、埋管及回填,将部分原有的破损混凝土管道换成新污水管道。城区道路下面曾填埋垃圾,土层软。在软土上敷设管道,管道下方没有承重点,管道容易下凹,影响排水效率。他们将软土层换上新土,把道路压实,既让管道通畅,路面也不容易被压坏。
敷设好管道后,项目部进行路面回填修复时并没有一盖了之,而是铺上土方,分层回填压实,并铺上柏油。“我们还将道路往两边稍微拓宽了一些,双向行车时就不会感到拥挤。”
李秀国表示,这些后续工程并不是项目硬性要求,而是出于中国人精益求精的习惯,考虑到工程的实用性和适用性,积极与业主方及监理单位沟通的成果。“我们的工作量稍微大一点,但这样做对后续使用有好处。要做就做好,绝对不能糊弄人。”
此前,斯登森市雨水、污水排放处于无序状态,生活污水由居民们自行排入排水沟、河流,雨水则靠路边的混凝土管道排往斯登森河。时间一长,管内淤泥堆积、管道损毁,一下大雨就内涝。
“在我们的项目投入运营前夕,这里还淹过一次,水没过小腿。原本5分钟的路,我走了半小时。”李秀国说。
斯登森污水排水系统建成后,污水和雨水“各行其道”:污水通过污水管网流入污水处理厂,进行统一处理;雨水顺着管道进入斯登森河。配套建成的污水处理站日处理污水3500立方米。
项目受到柬埔寨政府高度评价
中国一冶柬埔寨斯登森污水排水工程终端——污水处理站。
斯登森市沿着斯登森河而建。记者沿河漫步,只见两边是柬埔寨传统高脚楼——由木柱在河上撑起一间间平房。穿着传统衣裙的妇女坐在半开放式露台上处理鱼干和蔬菜,晒得黝黑的小朋友们在屋前踢球、玩耍。
这条河流向柬埔寨最大的淡水湖洞里萨湖。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永久性淡水湖和湿地生态系统,也是柬埔寨最重要的渔业产区。柬埔寨人沿河而居,从河里捞鱼为食,也向河里排污。为保护洞里萨湖环境,柬埔寨政府开启了洞里萨湖环境管理和改善项目,2018年把洞里萨湖、斯登森河、湄公河交汇处附近的斯登森区域列为斯登森保护区。中国一冶斯登森污水排水工程项目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受到柬埔寨政府高度重视。
在前往污水处理厂的路上,举目是广阔的农田,白云低垂、牛羊成群,一幅田园牧歌景象。
厂区内,8个处理池依次排开,分段对污水进行处理。每个处理池里的水颜色逐渐变浅,从墨绿到翠绿,再到浅绿,异味也逐渐减弱。厂区内建有实验室,由项目部和业主方的工程师一起对水质进行监测。
采访中,一群黄牛溜达过来,穿过厂区铁门。李秀国压低嗓门,挥动双臂,“嘿、嘿”几声就让这群黄牛很听话地退到铁门外,绕道离开。“我们来之前,这里原本是它们的‘地盘’。直到现在,它们还是习惯来这里吃草。”李秀国笑着说,施工时间长了,他们和这里的黄牛都“混熟”了。
今年7月,中国一冶斯登森污水排水工程如期完工并通过验收。9月15日,柬埔寨官方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落成典礼。柬埔寨公共工程和运输部部长炳波涅主持典礼,磅通省省长等政府其他官员参加典礼。相关领导致辞,对该项目的重要意义和贡献给予高度评价。
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是一生的骄傲
中国一冶柬埔寨斯登森污水排水工程终端——污水处理站。长江日报特派记者肖僖 摄
中国一冶斯登森污水排水工程项目部设在市内,项目部大铁门两边挂着两幅蓝底白字的企业标识。这是一栋典型的柬埔寨居民楼,一楼是架空层,用来种花、停车;走上木梯到二楼,便是项目部办公室。
与金边市不同,斯登森市看不到一个中国字。“我和项目工程技术部部长张露是这里仅有的两名中国人。”李秀国笑着说,“很多餐馆老板都认识我们。柬埔寨人习惯喝冰水,但我们一进店,他们会为我们端来两杯热茶,也知道我们大概会点什么菜。”
为了“一带一路”建设,项目部实行属地化管理,八成以上员工都是柬埔寨人。最高峰时,施工人数达到500人,为当地青年提供就业岗位,进一步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柬埔寨人梅皮克(May Pheak)此前一直打零工,收入微薄。2021年,他进入中国一冶斯登森污水排水工程项目部,负责设备管理工作。他说,柬埔寨有很多节日和中国相同。每逢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项目部的中国同事都会做中国菜,柬埔寨同事则带来当地特色小吃,大家一起过节。
“和中国人一起工作,我不仅能学到技术,还能感受到他们的友善,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智慧和包容。”梅皮克说。
李秀国和张露经常和柬埔寨业主打交道。记者采访当天,污水排水工程项目正式通过业主方收尾工作验收。业主方代表坎雅(Kanya)专程来到项目部,将一沓签字盖章的验收报告递到李秀国手中,用英语对他说:“祝贺!”
“他们非常棒、非常专业,对待工作很认真。我们非常信任中国人。”坎雅对记者说,“李秀国和张露都是我们的好朋友。”
李秀国说,虽然从法律角度来讲,业主方是监督方,是“来找问题的”,但他们相处得非常好。“这并不是说他们会放宽对我们的要求,我们过硬的技术、热情的性格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工程圆满完成,对双方来说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好事。”
李秀国有着丰富的驻外经验,到过印度、科威特等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今年暑期,他的妻子和女儿前往柬埔寨探亲,他专程带她们到项目现场参观。看到李秀国和同事们修建的工程,女儿夸赞道:“爸爸,您真厉害!”
“‘一带一路’上还有很多和我一样的建设者。对我们来说,分离是一种常态,与家人分离,与朋友分离。美好的事业总需要一个个微小的个体去实现。能用自己有限的力量投身于这项对人类发展有意义的事业,是我一生的骄傲。”站在自己用3年心血参与建起的中国一冶斯登森污水排水工程项目前,李秀国这样说。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提出十周年之际
长江日报派出20余位记者
走进20余个项目的现场
探访武汉“筑路人”
造福“一带一路”的事实
↓↓↓
(手机横屏查看)
来源:长江日报